被骗巨款仍拾金不昧 为“有原则”点赞
据《现代快报》报道,12月25日下午,南京市民熊女士在新街口管家桥附近捡到一个皮包,里面的钱夹里有近万元现金。熊女士执着地冒雨等了近两个小时,最后实在等不到人才报警求助,警方很快找到了失主。令人感慨的是,熊女士本人在今年下半年刚被人骗了约40万元,此案目前还在侦办中。
好人好事见得多了,但像熊女士这样“有故事”的好人,更让人觉得敬佩。自己刚刚被骗走巨款,捡到大笔现金还执着等待失主,这股精神值得点赞。尤其是熊女士在接受采访时说,“我自己一直为这件事不痛快,但不是自己的钱不能拿,更不能让别人替我承担这种痛苦”。用网络流行的话来说,就是“三观正”、有原则,将心比心、换位思考,守住了自己的道德底线。
眼下,社会上极个别人对于还要不要做一个好人,产生了怀疑。典型的例子是,父母教育孩子“别人的闲事少管”,认为“老实人吃亏”。的确,做一个好人需要严格的道德自律,也许需要付出更多努力、抵御很多诱惑,但做一个好人归根结底只是一种内心的道德选择,跟自己处于哪种境地、遭遇了什么并不直接相关。有了这份内心的坚守,才能保持社会正气,才能让人不管在哪种情形下,都能以不变的道德标准来要求自己。
要让好人精神更深入地传播开去,不仅要鼓励这份内心的坚守,更要让社会看到“好人好报”并不只是一种传说,让“老实人吃亏”等说法不攻自破。在很多地方,对好人好事给予一定物质或者精神上的奖励,还在积分入户等方面优先考虑,就体现了这种价值取向。正如很多网友跟帖评论所说,对于这位拾金不昧的熊女士,最好的嘉奖也许就是警方尽快为其追回被骗走的40万元,让“好人好报”发挥现实的感召力。
这一“特殊”的拾金不昧案例,之所以引来大批网友点赞,只因为它指向了一个简单的道理:做一个好人并没有那么复杂,也用不着“看情况”“讲条件”,而更多是出于一种已经习惯成自然的道德自律。无论哪个时代,都需要这份内心的坚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