驻村“第一书记”要注意处理好三种关系

21.06.2017  14:32

驻村“第一书记”要注意处理好三种关系

来源:今日海南  时间:2017年6月2日

 

  文 | 王志恺

   农村工作千头万绪,复杂而充满矛盾。驻村"第一书记",要充分依靠派出单位、组织部门和乡镇党委等坚强后盾,尽快转变角色,学会处理好三种关系,更好地完成"双争四帮"各项工作任务。

 

  选派机关优秀干部担任驻村“第一书记”是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带领群众脱贫致富的重要抓手。作为一名驻村“第一书记”,要充分依靠派出单位、组织部门和乡镇党委等坚强后盾,尽快转变角色,学会处理好三种关系,更好地完成“双争四帮”各项工作任务。  

         

      里外结合,处理好与村党支部书记的关系

 

  “外来的和尚好念经”,驻村“第一书记”可以带来新思路、新项目、新风气,但驻村“第一书记”不是“超人”。现在的农村工作千头万绪,复杂而充满矛盾。有些驻村“第一书记”高傲自大、盛气凌人,若遇上村党支部书记倚老卖老、不予配合,工作则无法开展;若遇上村党支部书记当“撒手掌柜”,不予支持,工作则效率低下。

 

  驻村“第一书记”的使命是指导和带领村党支部搞好工作,最重要的就是定位好自己与当地村党支部书记的关系。这种关系应该是互相依靠、互相帮助、互相促进、内外结合的关系。“第一书记”驻村后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培养一名优秀的“当家人(班长)”,即优秀的村党支部书记;而村党支部书记则要借助驻村“第一书记”的指导来提高自己的管理水平,树立自己在全村的管理权威。因此,在日常管理工作中,村党支部书记应出面做“当家人”,驻村“第一书记”则应充当好参谋和掌舵人的角色,为村党支部书记的工作撑腰、壮胆。

 

  具体来说,驻村“第一书记”要注意做到以下几点:一要准确定位。要摆正心态,转变角色,把握好“”。驻村“第一书记”既要起领导核心作用,又不能独断专行;既要以身作则,又不能包办代替,要真正做到指导不专横、到位不越位、帮带不帮办、帮忙不添乱,达到与村党支部书记合拍合心的效果。二要善于沟通。要经常与村党支部书记换位思考,以心换心。要尊重村党支部书记的正确想法,虚心向他请教学习,善意指出他的缺点和错误,充分调动他的工作积极性。驻村“第一书记”的建议和想法,要通过与村党支部书记的深入沟通,变成村党支部书记的具体言行,并紧紧依靠党组织来开展工作。因此,遇事两人要先沟通、先商量,以大局为重,统一思想、形成共识,互相支持、密切配合,形成工作合力。三要带头干事创业。要团结带领全村党员干部服务经济社会发展,集中力量办一些群众看得见、摸得着的好事、实事、难事,并在合作共事中增进了解、加深感情。譬如发放扶贫物资、入户慰问等“好事”要让村党支部书记去做,以提高他在群众中的威望。四要完善制度、坚持原则。要落实“四议两公开”制度,建立村务监督委员会,促进村级事务公开、公平、公正,坚决杜绝优亲厚友、暗箱操作、损害群众利益等现象发生。完善由村党组织领导的充满活力的村民自治机制,帮助所驻村建立科学发展的长效机制,在理思路、提素质、强班子、立制度、打基础等方面狠下工夫。

 

   前后衔接,处理好前期投入与后期管理的关系

 

  一些驻村“第一书记”到村后,急于为村民做几件“轰轰烈烈的大事”以改变当地面貌,于是紧急上马各种建设工程和产业项目。其出发点是好的,但忽视了项目前期论证的重要性以及村情民意的复杂多元性,以致很多地方工程、项目因为征地任务的复杂艰巨、预算偏少、资金没有及时到位等原因,不但无法推进,还引发了各种矛盾。因此,要真正把好事办好,驻村“第一书记”绝不能急功近利,而应摸清村情民意,对每一个项目都应召开不同层次的村民会议,广泛听取意见和建议,以得到大多数村民的理解和支持,同时搞好项目可行性论证和预算。

 

  不少干部群众错误地认为,向村里下派“第一书记”就是给村里送来“金菩萨”,于是以每年引进多少项目资金来评价“第一书记”的工作能力,并把“第一书记”的作用等同于派出单位的帮扶实力。事实上,向村选派“第一书记”的一项重要工作是脱贫攻坚,是要帮助村里选准发展路子,培育农民合作社,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在向村里“输血”的同时,更要提高“造血”功能。因为驻村“第一书记”的任期是有限的,贫困村的发展之路还要靠自己走。在帮扶投入中,要坚持“尽量投物不投钱,投项目不投现金”的原则。在“硬件投入”方面,可以帮助安装有线电视、修桥筑路、建设安全饮水和污水处理工程、争取沼气和农业机械项目、提升美丽乡村建设等;在“软件投入”方面,可以帮助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解决部分贫困户教育、医疗、住房等实际困难,真正让外来的投入项目服务全体村民并产生持续效益。

 

  一些地方给贫困户发放种养种苗之后,就任其自生自灭、不管不问了。帮扶过后,待下个年头回来再看,贫困群众的生产生活还是依旧。因此,在产业帮扶上,驻村“第一书记”要抓好前期培训和后期指导。应做到先技术培训,再发放帮扶种苗,然后跟踪指导技术和防疫,甚至帮助销售。通过“一条龙”服务,帮助贫困群众提高种养产业的存活率和持续发展,通过发展壮大产业实现村民长久的增收致富。

 

   内外兼修,处理好物质帮扶与精神帮扶的关系

 

  许多驻村“第一书记”对贫困户关注的大多是物质性的贫困,而一些“贫穷”和“懒惰”“愚昧”往往是共生的,精神文化生活匮乏是贫困户普遍存在的现象,因此,驻村“第一书记”要重视精神层面的扶贫,坚持物质帮扶与精神帮扶“两手抓”,真正使贫困户既充实“口袋”又充实“脑袋”,在潜移默化中改变贫困群众一些落后观念和不良习俗,这不仅可以助推脱贫步伐,还能预防再度返贫,阻断贫困的代际传递。

 

  一是转变群众思想观念,激发脱贫致富内生动力。一些贫困户“等靠要”的思想比较严重。有的存在“养牛为耕田、养猪为过年,养点鸡鸭找点零花钱”等小农思想,政府给什么要什么,养大就卖,不养就杀,并不寻求滚动发展壮大;有的以“当贫困户有国家养”为荣,没有脱贫志向,更不愿脱下“贫困帽”;有的终日无所事事,酗酒、赌博、打架,甚至吸毒,弄得妻离子散、家不成家。因此,要避免“年年扶贫年年贫”的怪圈,驻村“第一书记”就要想方设法帮助贫困群众更新观念,自立自强,激励贫困群众自我脱贫的决心和信心。

 

  二是倡导树立良好家风,传承中华民族传统美德。驻村“第一书记”要带领村级组织大力塑造和宣传农村文明家庭,让身边事教育身边人,营造尊老爱幼、崇尚知识、勤俭持家、邻里互助等新农村风尚。通过立家规、传家训、树家风、园家梦,大力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促进家庭和睦发展,维护农村公序良俗。尤其要重点关注农村夫妻离婚率高、大龄单身男青年多、留守儿童健康成长、空巢老人赡养等问题。

 

  三是严禁“”与“”,改善农村精神文化风貌。一方面,若发现赌博和吸毒现象要及时上报派出所进行严打,对于吸毒人员要劝其强制戒毒,对于嗜赌人员要诫勉谈话,坚决刹住“黄、赌、毒”等歪风。另一方面,开展球赛、广场舞、文艺晚会等健康有益的文体活动,丰富村民的农闲生活,把“酒鬼”“赌鬼”从酒桌、牌桌上拉到球场、舞台、便民中心来。

  (作者系省委统战部派驻白沙黎族自治县阜龙乡可任村第一书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