驻村日记:党建“带动法”

12.04.2017  22:27

驻村日记:党建“带动法

来源:今日海南    作者:刘一博    时间:2017-03-27

 

2016 年7月22日多云

俗语讲:人心齐,泰山移。驻村的经历让我深刻认识到凝聚人心在基层工作中的重要作用,也将时刻提醒我在未来工作中抓重点、勤思考,解决前进道路上的困难。

一个软弱涣散村组织该怎么凝聚起来,基层党建工作如何焕发应有活力?这是我来到海孔村近一年的时间里一直思考并摸索解决的问题。

海孔村人口多且居住分散,光自然村就有9个。驻村第一天,我便深刻体会到村“两委”的软弱涣散——那天刚好碰到一户村民对自家门口的路面硬化不满,而前往现场调节的村“两委”干部却仅有两人,结果问题没能顺利解决,矛盾却越结越深。驻村之初,村里各项工作不是倒数就是拖后,比如召集两委干部开会,只有村书记和副主任两个人按时到会,其他干部不是迟到便是手机关机干脆联络不上;开会时,村书记讲话的声音甚至盖不过底下拉家常的;卫生状况更是让人头疼,一旦抽查到海孔村,镇领导都会无奈地叹气,“哎,这个月我们是要倒数喽”……如此种种,让我倍感难度之大、责任之重。

在屡次同村里的老党员们沟通谈心后,我了解到,村“两委”一团散沙根源在于没有找到正确、有效的凝心聚力的方法。为此,我马上同结对机关儋州市机关事务管理局以及镇委沟通,最终研究确定了一套基层党建“带动法”——把结对机关的先进党建经验带到海孔村来,同时加以改良,适应实际。

针对海孔村“两委”干部日常上班纪律涣散,大家商定了村值班制度、会议考勤制度、学习制度等,从制度上约束,日常执行情况与村干部星级评比和各项奖励挂钩,对长期不遵守上班纪律的干部进行批评教育。结对单位还定期派人参加村党员“三会一课”,带领村党支部党员按完整的流程学,哪里不会教哪里,一遍学不会教两遍,解决了村级党组织生活开展不开和不会开展的问题。

搞好基层党建,村党支部和党员的重要性毋庸置疑。村支书和第一书记带头亲力亲为,副书记自然效仿,党员干部带动一般党员,一般党员发动群众,工作难度也就降低了。正是在这种一级带一级的作用下,海孔村做通了村民思想工作,先后按规划硬化了9条环村公路;邻里发生纠纷,村“两委”干部全部出马,在耐心劝慰、诚意解决下,矛盾双方基本都能握手言和,上访事件为零起;与此同时,村“两委”干部彼此接触多了,感情也越来越好,坐不到一桌的“对头”也渐渐彼此经常走动,喝茶聊天了。

为了让村“两委”干部实实在在地相信、认可结对机关党支部的党建经验,我同结对单位协调,帮村委会配备了复印机,方便了村民和村“两委”干部日常复印;提供资金修筑村委会卫生间、打井、重新修缮村委会大门,从硬件上保障村务工作效率的提升;此外,结对机关还筹措资金为海孔村修缮排水沟,改善了人居环境,惠及群众200余户……种种看得见摸得着的实事好事,为我赢得了海孔村干部群众的信任和认可,也对村“两委”起到带动和指导作用。为了紧密联系,海孔村还形成了村“两委”、镇党委和结对机关党支部三级联动机制,村“两委”有困难直接向镇委和结对机关反馈,寻求帮助解决,同时,结对机关与镇党委紧密协调,主动组织村党支部党员和机关党支部党员进行集体活动,三方密切配合,形成合力,促进基层党建工作和业务工作开展。

经过近一年来的努力实践,如今海孔村班子团结协作,村里大事小情村干部都能亲力亲为,我们用实践证明了基层党建“带动法”的可行性和实效性。新一届村级组织换届选举,村党支部成员全部原班人马当选,人还是原来的人,工作却上了一个崭新的台阶,软弱涣散的帽子也如期摘掉了,海孔村摇身一变,变得更美、更好。

俗语讲:人心齐,泰山移。驻村的经历让我深刻认识到凝聚人心在基层工作中的重要作用,也将时刻提醒我在未来工作中抓重点、勤思考,解决前进道路上的困难。

(作者系儋州市机关事务管理局派驻兰洋镇海孔村第一书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