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房咸水井:打捞居仁坊“前世今生” 见证海口城市历史变迁
马房咸水井
唰唰的洗锅声、哗哗的洗菜声、滋滋的炒菜声……1月8日11时许,当记者走进位于海口老城区的居仁坊,这里正奏响一曲欢快的生活乐章,人间的烟火气漫散雨后的小巷。300多年前,这里曾是驻扎在海口的明代军队屯马场所;如今,街道纵横、人丁兴旺的居仁坊已不复当年的马场模样,但众多保存完好的历史古迹仍在无声地诉说着悠悠历史,马房咸水井就是其中之一。
居仁坊,始建于明朝,数百年来一直是海口政商荟萃之地。明洪武二十八年(公元1395年),为防倭寇海盗抢劫,建海口所城,筑古城墙。居仁坊位于所城中部,明代千户府、清代同知署、参将署建于西门街(今新民西路)北侧。署门对面系马厩,故此处又称“马房”、“马房村”,“居仁坊”为清代官方定名。
由于海口所城面积较小、海口商贸运输往来频繁、城内人口激增,“马房”渐渐发展成为城内主要的居住区,成为“坊”。据史料记载,康熙十二年,清朝政府在西门街设立海口水师营。乾隆元年,海口水师副将苏福倡率士商捐款在“马房”建海南第一座产婴堂。自明至清,居仁坊凭借背靠海口军事行政中心西门街的优势,吸引不少名将贤达居住。受当时军队信奉关羽的影响,居住此地的居民也有祭拜关圣帝君的传统,并深深敬仰关老爷“仁义忠勇”的精神,而“居仁坊”也蕴含着“居心仁义”、“居仁之所”之意。
顺着南洋风格的“居仁坊”牌坊进入小巷,一瞬间仿佛跌入穿梭古今的隧道,明代时期的关帝庙、太阴太阳庙、吴元猷和王鹏年将军故居旧址以及民国时期的中山纪念堂保存完好,无声地向人诉说着悠悠历史;而整齐的绿化、洁净的公厕、完善的休闲设施和脚下的青石板又将人拉回现实的光影……
顺着巷子里的指示牌,在居仁坊45号侧旁的开阔空地,记者找到了马房咸水井。
相传,这口水井开凿于明代初叶,因居仁坊旧称“马房村”,而井水偏咸味,因此得名马房咸水井。井水最初供军队饮马洗鞍之用,居民则常用于洗涤。而居仁坊玲珑巷的另一口水井,因井口小巧而得名“玲珑井”,曾作为居民的饮用水源,如今已被填掉。而马房咸水井虽无法作为饮用水源,但居民仍然备加呵护。因为据说该井逢久旱不竭,遇大旱之年总能为居民解燃眉之急,加之人落入井中会有浮力托起的故事流传,所以当地居民视其为神井,世代保护。
8日11时许,各家各户准备午饭的时间,打开家里的水龙头,唰唰的洗锅声、哗哗的洗菜声奏响;马房咸水井旁,干活回来的居民从家中拿小桶在井中舀水洗脚,“在工地干活手脚都是灰,吃饭前冲一冲,习惯了。”
住在马房咸水井对面的郭阿婆告诉记者,她印象中最近一次使用井水,是在“威马逊”台风期间,“那时候停水停电,大家都来用,不能吃也吃了。”坐在家门口,每天看着来来往往的人,一位总是在中午过来洗衣服的居民让郭阿婆印象深刻,“因为现在会来用井水的人很少了,夏天的时候她总是在井边洗澡洗衣服,冬天天气暖和一点时也会来洗衣服。”
天地悠悠、过客匆匆,如今街道纵横、人丁兴旺的居仁坊已不复当年的马场模样,“马房咸水井”成了与明代屯马之所——“马房”同时代的文物遗存。“马房咸水井”作为与明代军事卫所同立的产物保留至今,成为海口城市变迁的历史见证之一,居仁坊也在其见证下焕然一新,愈发卫生、文明、宜居。
马房咸水井
打捞居仁坊“前世今生”
见证海口城市历史变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