镇墟风情化改造带来“田园城市,幸福琼海”

18.09.2014  12:31

  琼海,地处和广东一水之隔的海南岛东部,是海南省一个县级市。提起琼海,有人可能会想起那赫赫有名的红色娘子军,也可能会赞叹近年蜚声海内外的博鳌小镇,但这些已经不能完全代表今日的琼海了。

  “田园城市,幸福琼海”,这是今日琼海的真实面貌。

  从2013年提出“不砍树、不拆房、不占田,就地城镇化”的理念,到今年4月启动“全域5A景区建设”,琼海人的家园美了、生活富了、幸福指数升了,与此同时,慕名而来的游人也多了:仅今年上半年琼海共接待游客357.68万人次,同比增长36%,旅游收入15.8亿元,同比增长83.72%,其中乡村旅游接待115万人次,同比增长126%,乡村旅游收入9.2亿元,同比增长186%。

  “城镇建设要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这是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提出的要求,而琼海正是践行这一要求的典型样本。短短一年多,琼海翻天覆地的变化是如何发生的?又如何做到像琼海市委书记符宣朝说的“既留住乡愁,又留住美丽、留住希望”?

   村支书的“幸福村

  改造转型的村庄处处是景,“以前村民出去打工赚钱,现在家门口赚钱

  9月的琼海,蓝天白云。虽然烈日下还略显炙烤,但树阴处已是凉意阵阵。琼海市嘉积镇礼都村村支书黎文儋,悠闲地坐在村口的咖啡馆前喝着刚从树上摘下来的椰子汁。

  “去年春节后,听说我们村要搞城镇化改造,我是村支书开始不太理解,还有担心,以为又要征地,让农民搬迁,搞房地产那些。”黎文儋一边用手指着不远处即将丰收的水稻说:“结果你看看,不仅田没少、房没拆,家家户户还都用上了自来水、开通了有线电视;村道变成了绿道,垃圾有人专门收集,景观有人专门规划。城里人有的,我们也都有了。

  礼都村位于琼海市龙寿洋国家农业公园嘉积核心区,作为琼海正在打造的三大国家农业公园之一,龙寿洋国家农业公园的定位是“田野公园”。像地处核心区的其他12个村一样,礼都村的城镇化之路,由市、镇统一做规划,遵循“不砍树、不占田、不拆房,就地城镇化”的原则,将自然村庄、传统农田进行改造、升级、转型,建设成“农民的家园,市民的公园,游客的乐园”。

  在礼都村有红、绿、蓝三条观光路线,游人可以乘坐电瓶车、骑自行车或漫步游览。这里有兰花基地、莲花基地、草莓基地、私家菜地;有咖啡厅、农家乐、槟榔谷……就连村里的边角地、村民房前屋后的闲置地,都在规划的带动下,变成了菜地、花园;垃圾的集中投放点,都精心地设计成茅草屋,整个村庄处处是景、步步生色。“田野炊烟”“多文人家”等农家乐也应运而生,生意越来越火爆。

  “有村民出去打工一两年,回来都快不认识了。”黎文儋得意地说,“现在每天晚上,都有三四百游人在村里骑单车、吃农家饭。以前村民是出去打工赚钱,现在在家门口就把钱赚了!

   村民的“致富村

  去年琼海市农民人均纯收入9320元,增幅居海南省首位

  在琼海市委书记符宣朝的理念中,就地城镇化的实质是人的城镇化,“通过城乡基础设施一体化、公共服务均等化、乡村田野公园化,让农民享受城市的生活品质,让市民感受乡村的田园气息。”在他的谋划中,琼海将用三年左右的时间,实现所有镇墟的风情化改造升级,实现所有行政村通公交车,全面实现供电、供水、通讯、垃圾处理等方面的城乡一体化,让全市50万城乡居民共享幸福家园。

  就地城镇化,重在“就地”二字。“因地制宜”这四个字,在琼海的城镇化建设中被发挥到了极致。

  琼海的田野绿道,全部是把原有的村道、田埂小路硬底化,再用黄线标示改造而来。每一个路口都设有明确的指示牌,即便是第一次到琼海的游客,只要顺着黄线和指示走,都能准确地到达目的地。

  “为了不多占用农田,我们的田间绿道都只容中巴车单向通过,每隔一公里设计一个汇车点。其实,也是想鼓励大家多骑车、少开车。”琼海市旅游委的工作人员说,“这些绿道,首先是村民的‘生活路’,其次才是游人的‘休闲路’,每一个景观的设计都不会刻意而为,而是和周围融为一体。

  在礼都村还有一个就地化的鲜活实例——村里最受游人喜爱的莲花基地,原先其实是个荒塘。“从清朝开始我们村就有制陶的传统。这里以前是挖泥起土的地方,慢慢被挖成了大坑,下不下雨都积水。在城镇化改造中,我们反而利用了它的‘特点’,由礼都果蔬农民专业合作社经营,种上了潜水藕,变成了莲花基地,又能看景,农民又有经济收益。”黎文儋对于这种不破坏自然环境、不改变原汁原味的农耕生活、不割断民俗传统的做法,深有感触,“就连村里以前传统的制陶工艺,也成了游人体验的景点之一。

  仅仅莲花基地一项,每亩就可以盈利1万元-1.2万元。目前,龙寿洋农业公园已有19040亩水果基地,12000亩淡水养殖基地,8320亩热作基地,建成5080亩常年瓜菜基地……参与劳动力22000多人。“很多村民看到村里的变化和商机,都回来给自己‘打工’了,这里是我们自己的家园,我们自己享受、自己维护,受益的也是我们自己。

  数据显示,2013年琼海市农民人均纯收入9320元,同比增长14%,增幅居海南省首位。

   家门口的“慢生活

  完成六个镇风情化改造,一镇一特色,一村一特色

  琼海的村镇有多美,绿道上的风景有多么“欧陆风”,不实地走一走很难想象。

  总长200公里的绿道,像一条曼妙的曲线,把琼海12个各具特色的镇、204个行政村、2756个自然村,逐渐地连成了一道绝美的风景。

  由于城镇化的建设,坚持了“不砍树、不拆房、不占田,就地化”的原则,总体投入并不大——目前政府投入5亿元、带动社会投入15亿元,但在短短一年多的时间里,引发的变化却是巨大的——已完成了嘉积、博鳌、谭门、中原、万泉、塔洋六个镇的风情化改造。不仅一镇一特色,很多村像改造后的礼都村一样,形成了一村一特色,甚至每条自然村都有自己的景致。

  “把自己的家园建设的好了,自然就有客人上门了。”符宣朝对琼海今后的发展充满自信,“发展要走自己的路,不是一定要大拆大建才是城镇化。琼海保留自己的特色,突出自己的特色,以规划先行,不迎合发展,而是用自己的特色发展来吸引别人,甚至改变别人的生活方式。

  数据统计显示,琼海不光是外来的游客多了,旅游收入高了,本地的自行车销量也是大幅增长,像小路这样的田野骑行客,越来越多。“现在想想,我可能已经不太适应城市的节奏了,估计只能留在琼海发展了。”小路说,因为喜欢才会到处去乱逛,“这样美的地方,又怎么会有人不喜欢呢?

 (审核:韩建畴 编辑:黄慧 琼海市旅游发展委员会 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