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洲足球何以在世界杯上欲振乏力?

20.06.2014  18:06
   

  对于巴西世界杯,非洲人本有许多憧憬,他们总觉得非洲球队不乏灵感、清新,具备无人比拟地创造性,殊不知这些早已是过去式——足球天才们离开非洲已经很久了,而纪律性向来都是非洲球队的短板。

  当1982年西班牙世界杯上,喀麦隆在小组中保持不败、阿尔及利亚击败德国,迫使这支后来的亚军队不得不和奥地利打默契球才勉强出线;当1986年墨西哥世界杯,摩洛哥队打入16强;当1990年“意大利之夏”,喀麦隆队历史性成为首支杀入8强的非洲球队时,人们无不深信,非洲足球的黄金时代业已到来,此后非洲球队的世界杯名额,从两个增至5个,许多人更对非洲球队即将获得的“大丰收”深信不疑。

  但此后几届,非洲球队在世界杯的表现并不见得比“两队时代”好到哪里去,基本上每届只有1支队偶露峥嵘。本届巴西世界杯,首轮出战的5支非洲队伍仅获得1胜1平3负差强人意的战绩,等到了第二轮开打,“雄狮队”喀麦隆固然成了第一个出局者,首轮唯一获胜的“象队”科特迪瓦,也败给了哥伦比亚人。

  和更衣室里麻烦不断,场上球员心思各异的“雄狮”相比,“大象”恐怕是黑非洲球队中斗志最高昂、内耗最少、犯错最少的队伍,输给哥伦比亚,很大程度上是对方状态更胜一筹,且他们小组出现的概率依然很大。即便如此,“最好的黑非洲队”也只能打成这样,仍不免让人气结:曾经被许多人所坚信的“非洲足球大丰收”,为什么迟迟未曾到来?

  正如塞内加尔《南方日报》评论所指出的,“大丰收”实际上早已到来,如今欧洲几大联赛中已不乏“顶梁柱”式的非洲巨星,更多非洲球员则充斥欧美各级联赛的一、二、三线队伍。然而这一“丰收”的代价,却是非洲足球人才的拔苗助长和竭泽而渔。

  自博斯曼法案生效后,“阿贾克斯式”的青少年培训-出售商业体系在欧盟范围内土崩瓦解,为解决后备力量问题,许多俱乐部转而从非洲挖掘未成年的小球员,用“低价签长约”的形式买断,将其早早带回欧洲,待长大、成型后再高价售出牟利。这种“伐青苗”的人才挖掘模式固然可以培养出巨星,但在培养过程中作为“低值易耗品”被自然淘汰的却是大多数,而在传统模式下,这些人原本会在非洲本土联赛中成长起来,成为本土足球土壤的有机组成部分。《南方日报》文章指出,在年复一年的“伐青苗”下,黑非洲足球的根基早已被掏空,从欧洲联赛回归的球星既不易凝成合力,又难以适应国家队的要求和战术,而国内球员则老的老、小的小,更难担大任。

  有非洲球迷在“泛非网”上感慨道,对于巴西世界杯,非洲人本有许多憧憬,他们总觉得非洲球队不乏灵感、清新,具备无人比拟地创造性,殊不知这些早已是过去式——足球天才们离开非洲已经很久了,而纪律性向来都是非洲球队的短板。

  相对于老的老小的小的加纳,且战且磨合的尼日利亚,未战先乱的喀麦隆,科特迪瓦是一支强队:有球星,有战术,也有其它黑非洲球队少有的团结、纪律性和持续战斗力,但他们同样有黑非洲球队的痼疾:虽然球星云集,却分别属于一个个非洲以外、运转良好的足球商业机器,一旦抽掉出来拼凑成一台“非洲制造”的老爷车,就不时会出这样那样的毛病。

  固然,“大象”还有德罗巴这样无与伦比的“助推器”,但和哥伦比亚的比赛表明,“助推器”也不是万能的,毕竟“魔兽”已经36岁,不能要求他更多。事实上德罗巴已为“象队”做了太多的事,没有他,“大象”们不会成为黑非洲罕见的、更衣室里的“乖孩子”,他还有希望率队出线,即便不能也问心无愧——在他之前另一位“一人改变全队”的黑非洲伟大球星乔治.维阿,整个足球生涯殚精竭虑,却一次也未能把他的利比里亚国家队带入世界杯决赛圈,而“魔兽”迄今已成功了3次之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