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望者的青春出逃--关于王艳梅长篇小说《遇见》

06.02.2015  17:59

(《遇见》王艳梅著,2014年12月作家出版社出版)

  王艳梅的重要,总是那些重返海南岛的人才能感受到的。第一次乘飞机来这座岛屿的人,总会在抵达时受到《永远的邀请》的欢迎,可歌曲里的别样情绪,则是从这个岛屿出走、然后归来的人,才能感受更深。这首歌已经不仅仅成为了海南的名片,随着岁月的加深,还逐渐成为了岛上离去者内心的乡愁。写出这首歌的王艳梅,也变成了这个岛屿的守候者,等着离家浪子或欢喜或心酸地归来。她和这座岛屿互相成就,彼此依存。

  多年来,她写了很多关于海南的歌曲,她总是把最深的感情放进去,锻铸、锤炼,加以歌颂,其声悠扬。她没有亲自演唱那些歌,可那都是她心底的旋律,是她给海南岛的一封封情书。从某种程度上来讲,旋律比歌词更出自内心——文字本身所附带的意义,有时限定了情感的真挚度。旋律的难以阐释性和诗意的不可言说有着共通的地方。王艳梅写了诸多关于海南的歌曲,有主动的创作,也有应景之作,可她总是希望以认真的态度,让自己的作品能更加生命持久,让自己的作品在脱离了某场晚会之后,仍有独立存活的空间。她的旋律当中,有着女性的温婉,有时又张扬着某种大气磅礴,比如《东坡九歌》、《我的南海我的爱》这些作品,闪耀着一种气度浑厚、声响铿锵的坚硬。她身上的这种特质总让我想起“女侠”这个称谓。

  王艳梅确实有着某种侠气,她心里藏不住话,吃起四川火锅是毫不嘴软,她对一些年轻音乐人的扶持也让人称道。若真有穿越,王艳梅绝没有兴趣到清朝的后宫去和雍正的妃子们争风吃醋玩腹黑,而是仗剑骑马,或在江南流水处温黄酒,或在大漠黄沙中饮烧刀子,她的身后,跟着一群慕恋她的年轻剑客。从某种意义上来讲,“侠气”其实是一种精神的自由之气,这种气息让她不想被旋律的难以阐释“捆绑”,她也希望用文字清晰地表达一次自己的故事。她对文字的主动出击,最初不是从小说开始的,还是从音乐。比如说她近期的得意之作《我的南海我的爱》,她除了是作曲,也是作词,她希望可以阐释的文字与难以阐释的旋律能够得到统一。

  不可否认,包揽了作词作曲之后,她近期的音乐作品呈现了某种新迹象——干净、利落、爽快、不纠缠。或许是作词引出了她某种表达的欲望,或者是对文字本身有着真感情,她决定开始更长的书写。于是,我们便看到了她的这本《遇见》。在这本书里,我们看到的,是一种张扬的生命气息,是一种青春无敌的激情。王艳梅在成为王艳梅之前,是怎么样的?当我翻阅着她的这部貌似小说却更像是个人青春回忆录的作品时,感触最深的,其实是里头所涌动着的生命力。

  在书中,王艳梅不愿被表达的形式所拘束,所以不断地在时间长线上跳跃,不断在“后来”跟“从前”里穿插。她所表达的,不是一个完整的故事,而是一段段生命印记,是关于一个时代的记忆。《此生只能遇见你》里,我们看到的是一个小女孩和她的亲人的故事;《如果没有遇见》则是这个女孩在上世纪80年代后期到90年代初,在大学和走出社会后的经历。《此生只能遇见你》情感端庄沉郁,有着某种朴素、纯粹的暖意,和土地的勾连更紧,叙述也更紧密有致。《如果没有遇见》则显现出某种先锋的快节奏,彰显的问题更加尖锐,叙述也显得跳脱。沧桑与感动中有沉重的诗情隐隐约约。这两个故事,由一个叫“韩冬冬”的人串联,由有时入戏有时又出戏的言说绑定。 在这两个故事里,我们能很清晰地看到,王艳梅在成为今天的王艳梅之前,其实是一个青春的出逃者,生活慌乱、难以自持,完完全全一个手足无措的逃兵——她逃到了海南岛,却没想到,从此走出另外一片天地。王艳梅可能都没有意识到,她无意间书写的故事,其实从某个侧面折射了一个时代的真实情绪。众所周知,上世纪80年代是新中国思想最活跃、最慌乱的时期,无论是美术、音乐还是文学,当时都有着很深入又辛苦的探索。王艳梅书写的故事中,就萦绕着当时的那种自由自在却又驳杂的现状,她记下了青春的躁动不安和理想注定溃败的绝望。当理想走向幻灭,市场化的大潮汹涌而来——海南建省办经济特区,就是市场大潮涌来的第一个大浪。书中的女主人公韩冬冬可能也根本没意识到,她个人浑浑噩噩的命运,与整个国家、与时代的关联如此紧密。韩冬冬是女主人公,可王艳梅可能也发现了,她根本没法把握这个笔下人物的说话、走向。韩冬冬不仅讲述了她的经历,也讲述了她身边一群人的经历,在那注定理想溃败的青春大逃亡中,没有一个人能置身事外,没有一个人能按照既定的路子走到头,意外的事总是不断改变着他们的方向。

  这个故事讲到最后,王艳梅也耍了性子,不管了,随你的,爱咋咋的....。.她任由故事自己走向它的终点,任由它在想停歇的地方停歇。这一次书写,对王艳梅本人来讲,其实就是一场青春的出逃——逃到终点,也就成为了守候者,留下青春远逝后一帧落寞又饱含深情的剪影。这个故事,既是她对青春的回望,也是她在作为“守候者”后的一次小小的精神出逃。她的不甘拘束,得找个机会,大口呼吸——犹如京城人,要逃离雾霾,就到海南深呼吸。

  当王艳梅在外奔波之后,再次回到海南岛,在飞机降落前,《永远的邀请》的旋律在机舱响起,她是否会在心中涌起某种难以言喻的情绪?她是否会觉得,自己出逃的青春,跌跌撞撞,总算是有了一个大致不偏的方向,没有南辕北辙,有人在这座岛屿上等候着她,有她自己的歌在欢迎她的归来。

  在《遇见》里,我们遇见王艳梅的另一面,而她,遇见了另一个自己。(林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