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霸权式微 价值观输出效应亦逐渐递减
中新网1月8日电 美国总统奥巴马圣诞节前夕公开宣称,美军作战部队即将全数撤出阿富汗,结束美国史上历时最长的境外战争。台湾《中国时报》8日社论表示,“美国不喜欢战争,却需要战争”是华府政治精英的共识,点出美国维系全球霸主地位的逻辑思维。但阿富汗与伊拉克战争的结果来看,美国霸权正逐渐式微,价值观输出效应亦逐渐递减。
文章摘编如下:
在阿富汗,为了这场难以获胜、财政负担沉重的反恐战争,美国已付出无法估计的代价:2000余生命牺牲,近2万人受伤。根据五角大厦的估算,仅仅为了阿富汗安全部队训练和武装所耗的资金已达数百亿美元,阿国军警的战斗力却未能提升,目前美军撤出阿富汗的运费就需要60亿美元,若连同军事装备和武器弹药,预估已高达260余亿美元,远远超过从伊拉克撤军的费用。受到全球金融风暴冲击的美国经济和财力,实难再继续承担这种高成本与高风显险的战争。
冷战结束后,美国频频对外发动或参与战争,源于对自身价值观的坚持。小布什总统2001年进军阿富汗与2003年春点燃的美伊战争,印证了美国国家安全战略已是将价值观与现实利益相结合,即如同克林顿总统所谓的“美国宣扬政治价值观,本质上就是维护国家核心利益。”
《文明冲突论》的作者亨廷顿曾经说过,美国是想在全球传播其价值观的超级强权,近十多年来基于民主、自由、人权、法制的普世价值,才会不断对外发动战争,寻求与盟邦建立“价值同盟”。对抵触到美国价值观的国家动辄批评、施压、制裁,采取战略上的“先发制人”。
上个世纪二次大战之后,现实主义思维成为国际政治的主流,认为国际体系属无政府状态,美国以“世界警察”的强势姿态主导建立全球政治与经济体系,从国际金融的“布雷顿森林体系”至援助欧洲的“马歇尔计划”,从欧洲成立北约组织至东亚的岛链围堵,体现的都是美国的战略价值观。
自由、民主、人权、法制是人类普遍认可的共同价值,美国制定以此为核心的外交战略,固然无可厚非,但是在对外推行普世价值的手段上,经常为人诟病。美国文化充斥着天赋使命感、民族优越论、主导意识、实用主义等思维,往往融不入他国文化和宗教。美国长时间占领阿富汗与伊拉克,却无法改善治理官僚腐败问题,未能消弭宗教派系冲突,反而出现美军焚烧古兰经的轻慢,显示美国的失败已非全然在军事层面,它还反映出深层次的文化问题。
本世纪初以来,美国府会充斥着新保守主义思维,认为中东地区普遍存在政治专制、经济失败和文化落后现象,确信这些“失败国家”是滋生恐怖主义的温床。华府决策者肯定美国核心价值观之际,经常存有“傲慢”意识。小布什时代美国对中东的“自由前进战略”如此,美国动辄制裁异己的作法,亦复如此。
奥巴马总统去年9月接受哥伦比亚电视《60分钟》节目专访时就声称,“全球任何地区若出现动荡,不会有人寻求北京或莫斯科的援助,最终还是需要美国出面解决。”呈现出典型美国的优越感。这种炫耀式美国舍我其谁的“道德优越感”,导致美国再三涉入他国事务,也不断尝到苦果。
“美国不喜欢战争,却需要战争”是华府政治精英的共识,也是琅琅上口的一句话,俨然点出美国维系全球霸主地位的逻辑思维。由1960年越战至2000年初进军阿富汗与伊拉克战争的结果来看,美国霸权正逐渐式微,价值观输出效应亦逐渐递减。
美国前助理国防部长及哈佛大学教授奈伊就明白指出,美国不可能永远维系霸权地位,持续优越自大疏于了解外在世界,无异于虚掷美国的软实力,增加外力入侵的风险,加速丧失美国价值观的优势。
民主、自由、人权是善治的根本,也是全球国家发展的大势所趋。美国负有传播政治价值观的传统使命,却不宜仅用此标准衡量全球所有的国家。美国若持续以全球领导者的姿态处理大国关系,执着于价值观的输出,无意改变霸权式的战略观与道德优越感,则今后无论是中国、俄罗斯或众多开发中国家,势难与美国建立起政治互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