陵水十项精准扶贫措施 因地因村因人攻坚脱贫

04.02.2016  09:45

  中新网海南2月3日电(黄艳艳) 记者3日从陵水县经济农村政法宣传组织扶贫计生政务服务工作会议上获悉,该县今年将采取基础设施扶贫、产业发展扶贫、乡村旅游扶贫、发展电商扶贫、科技人才扶贫、教育文化扶贫、卫生健康扶贫、生态扶贫、劳务输出扶贫、保障兜底扶贫等十项精准扶贫措施,因地因村因人创新扶贫方式,精准施策,力争实现“两年攻坚脱贫,三年巩固提升”的目标。

  据悉,“十二五”期间,陵水县投入扶贫资金5.37亿元,贫困地区面貌发生了较大变化,农村贫困人口由2011年的50466人减少到2015年的18585人,下降63.2%,农民人均纯收入由2011年的1868元增加到2015年的4950元,增长145.7%,特色产业不断壮大,基础设施进一步改善,扶贫培训成效显著,扶贫工作机制不断完善,扶贫开发事业取得了显著成绩。

  目前,该县仍有贫困人口4536户18585人,贫困人口相对集中,主要分布在本号、群英、隆广等少数民族地区,发展基础条件较差,不少贫困户致贫返贫原因多重复杂,收入渠道单一,稳定脱贫能力差,脱贫致富意识不强,自我发展能力较弱。

  在充分调查,全面认识,科学研判扶贫开发面临的新形势后,陵水提出十项精准扶贫措施,因地因村因人创新扶贫方式,精准发力,力争实现“两年攻坚脱贫,三年巩固提升”的目标。

  据了解,今年陵水既定脱贫目标为2511户10683人,推进群英芬坡,本号白石、黎盆、小妹、什坡,文罗五星,英州田仔、军田、万安、廖次、五合等11个贫困村的整村推进工作。

  在延续上一轮扶贫开发的好经验、好做法基础上,今年,陵水将加强贫困村地区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推进光纤宽带和4G网络向贫困村延伸,逐步实现贫困村光网覆盖,有效解决贫困村地区信息鸿沟问题。

  支持引进电商、物流、商贸、金融等企业到贫困地区参与涉农电商平台建设,开展电商进农村综合示范工作,培育农村电商队伍,构建网上农产品营销市场,引导带动贫困户通过互联网直接对接市场,拓宽流通渠道,打破有形市场局限,较好地解决农产品卖难、卖不上好价钱等问题,使贫困户从农业生产、加工、流通等环节增加收入,真正做到种养与销路相结合。

  把“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作为方向,对贫困村实施“生态扶贫工程”,把橡胶产业纳入生态林补贴范围中,通过加大政府扶持、财政补贴等方式守住橡胶收益,降低因价格低迷导致胶农减收的风险。

  按照“保基本、兜底线、促公平、可持续”的基本原则,对无劳动能力、无生活来源的重度残疾人、重特大疾病患者等贫困人群纳入低保范围,让他们生命有保障、生存有尊严、生活有希望。

编辑:凌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