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焕镛与海南的渊源:“两把火”烧不毁热情

02.07.2014  13:01

      原标题:中国植物分类学奠基人陈焕镛与海南植物:

      “两把火”烧不毁对海南的热情

      年轻时的陈焕镛。

      陈焕镛采集的植物标本。

      陈焕镛鉴定的植物。

      陈焕镛与国外植物学家在一起探讨学术问题。

      中国植物分类学奠基人之一的陈焕镛(1890-1971),是中国科学院第一批学部委员(院士),是一位彪炳史册的大植物学家。

      陈焕镛一手创建了中山大学农林植物研究所(中科院华南植物园前身),建成中国南方第一个植物标本室;他还负责创立中国第一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鼎湖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陈焕镛植物学研究工作的第一站是海南,一直执着于对海南植物的研究,并作为主编编写了《海南植物志》,为海南的植物研究分类,作出了不可磨灭的重大贡献。

      中国植物分类学奠基人之一的陈焕镛是中国科学院第一批学部委员(院士),一手创建了中山大学农林植物研究所(中科院华南植物园前身),建成中国南方第一个植物标本室,负责创建了中国第一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鼎湖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发现100多个新种、10多个新属。

      就是这样一位彪炳史册的大植物学家,他正式走上植物学研究工作的第一站就选择了海南,即使遭遇两把火烧尽第一次采集的所有植物标本,但这还是不曾烧灭他对海南的热爱,一直执着于对海南植物的研究,并作为主编编写了《海南植物志》,为海南的植物研究作出了重大贡献。

      辗转求学,

      毕业时老师推荐来海南

      陈焕镛的一生,精彩纷呈,这幕大戏从他年幼时便开始了。

      他生于官宦之家,父亲陈言是广东新会人,才华卓著,1872年负责创办了香港最早的华文报纸之一《华字日报》。其父在任清政府驻古巴领事期间,结识了陈焕镛的母亲——古巴籍西班牙人伊丽莎,1890年伊丽莎在香港生下陈焕镛。

      7岁时他随父母移居上海,15岁父亲去世,他随母前往广州读书,后被父亲的朋友带到美国继续就读。混血青年陈焕镛在大洋彼岸,发育出一颗中国心。看到中国的植物标本存放于欧美各国标本馆,原始文献用不同文字发表,散见于各国出版的刊物上,他萌发了中国人自己研究中国植物的念头。于是,在此后的60多年里,他坚守自己的人生主题,不断前行。

      据中科院华南植物园首席研究员邢福武介绍,1919年陈焕镛在哈佛大学阿诺德树木园毕业,取得林学硕士学位。经导师杰克推荐,获得舍尔顿奖学金1500美元。该奖学金元规定用于作赴欧洲各国研究机关参观游览之用,因为陈焕镛已经在美国留学14年,思乡心切,急于回国。

      于是,时任阿诺德树木园主任的美国著名分类学家萨根建议他去海南岛,认为那是中国植物标本采集的空白点,此前没有人深入调查其植物资源,是采集的处女地,采集结果可以对东南亚地区植物分布有进一步了解,极具学术意义。当初萨根招收中国学生来阿诺德树木园学习,就是为了将来学成之后回到中国,为树木园采集标本,增加中国植物种类,以扩大其引种中国植物之计划。陈焕镛是执行这一计划的第一位中国学生。

      萨根的建议正中陈焕镛下怀,他便请求导师向奖学金委员会申请,改为前往中国,作为赴海南岛进行植物调查采集费用,获得该委员会同意。但是,当时海南岛尚未大规模开发,前往必然会遇到不少困难,此前曾经有一位英国鸟类学家死在五指山附近。所以萨根嘱咐陈焕镛要慎重行事。临行前,哈佛大学一位动物学家获悉陈焕镛将到海南岛,就委托他代为采集爬虫类动物标本,并给他400美元作为采集费用。

      1919年10月,踌躇满志的陈焕庸只身前往海南岛。这不仅正式开启了他个人的植物研究工作生涯,也开启了中国现代植物学分类研究的一篇壮丽图卷。他也因此最终成为中国华南植物研究第一人,与另一位著名植物学家胡先骕并称“南陈北胡”。

上一页 | 1 2 | 下一页 分享 评论信息 网友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登录|注册 作者

【管理员提示】
·在发布信息时,请您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有关法律、法规,并尊重网上道德;
·因您的言论直接或间接导致的民事或刑事法律责任由您个人承担;
·管理人员有权根据栏目需要对留言内容进行删改。

新闻中心 在线首页 投诉报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