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闯海人”与海南:奋斗中共成长的精彩故事

16.04.2018  02:02

  中新社海口4月15日电 题:“闯海人”与海南:奋斗中共成长的精彩故事

  中新社记者 尹海明 王辛莉 张茜翼 王子谦 王晓斌

  “走,到海南去,做特区人!”30年前,海南建省办经济特区在中国改革开放的春风中拨动了无数人的心弦,“十万人才下海南”蔚为壮观,演绎了一个个与海南共奋斗共成长的精彩故事。

  1988年“丢下”高校讲师工作的王晓华从福建来到海南,尽管“那时的海口好似面黄肌瘦的小男孩,至多就像内陆县城而已”,但“全国各地的大学生几乎挤‘破’了这座城市”。

  “海口东湖墙贴满了各种公司招聘广告,但失望远远大过希望。”王晓华回忆说,“然而倔强的‘闯海人’岂能认输?

  王晓华1988年参与开设名震一时的“大学生饭店”,是“闯海人”解放思想、敢闯敢试的生动例子。在那个大学生还很稀缺的年代,大学生“放下身段”开饭店端碗刷盘子,用王晓华的话来说,众人对此“好奇、惊讶,又佩服”。

  这种敢闯敢试、敢为人先、埋头苦干的特区精神,在往后海南各行各业的发展中得到充分体现。

  “亲戚朋友全都反对,外国专业团队都失败了,你怎么可能成功?”1998年,一家挪威公司在海南临高试验网箱养殖失败后,海南临高海丰养殖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黄达灵在一片反对声中决定闯一闯。

  没钱买饲料,黄达灵动员家中老小批发小杂鱼制作鱼饲料;为拿第一笔贷款跟信用社软磨硬泡数十次;正当事业蒸蒸日上时,2011年台风“纳沙”让公司280多口网箱遭受灭顶之灾。

  灾难面前,黄达灵没有屈服,而是着手改造网箱继续奋斗。“如今,网箱朝着更大、更结实,产量更高的方向发展。网箱由卫星定位布点,抗风能力更强。”黄达灵说,目前该公司正谋划海南全省布局深海养殖,同时积极“走出去”,计划在印度尼西亚建设深海网箱基地。

  从“经营惨淡、诉讼缠身”到荣誉满墙,三亚凤凰国际机场的发展体现了海南民航人的闯劲。“1994年通航,初期的‘艰难’是抹不去的标签,受海南经济低潮期的大环境影响及本身经营不善,机场客流量增长疲软。”该机场副董事长职胜利说,改革开放的大潮加速了三亚旅游发展,加之2002年海航集团进驻管理运营,机场进入了高速发展期。

  职胜利说,当初设计年旅客吞吐量150万人次的机场,目前已进行了三次改扩建,并苦练“内功”全面对接国际行业标准,不断拓展国内国际航空市场。2011年,三亚凤凰国际机场成为国内第一家年客流量突破1000万人次的地级市机场,2017年其客流量近1939万人次。

  2004年上岛办学的三亚学院校长陆丹,带领团队闯出了海南民办高校的一条新路。回忆办学之初,陆丹说:“别人口中的‘文化沙漠’‘不可能办大学的地方’,恰恰最需要办大学也最可能办好大学。

  从一张“白纸”开始,经过短短十余年的奋斗,陆丹带领团队建起一座挤进全国民办高校前五的大学院校。他说,海南基础弱、底子薄、资源少,但海南有“你找到钱你用,你整合了资源你用,你观念新机制新我们支持”的坦荡态度,有“创新受挫了我们不批评,取得成绩了我们就表扬”的包容鼓励,这样“良好的营商环境”是另一种稀缺的优渥资源。

  包容和奋斗,也促进了海南文艺事业的快速发展。上世纪90年代初从北京来到海南时,巨大的文化落差曾让海南文艺评论家马良寝食难安。

  写过体育评论、艺术批评,涉足人文社科评论,从事过不同职业的马良一直不改“文学艺术迷”的初心。本世纪开始,一批旅琼艺术家融入海南文艺界,“他们将新的创作风格、创作理念带到海南,海南文艺工作者也不断走出去”。在马良看来,海南文化艺术事业越来越具开放性与包容性,进入一个“新海南”时期。

  “闯海人”的故事远不止这些。从上世纪70年代以袁隆平为代表的“南繁人”闯海南,到一批批科学家扎根海南从事航天、深海科研,再到如今高速发展的互联网产业已吸引6万人才,随着国家支持海南全面深化改革开放,各行各业的新“闯海人”定将演绎更精彩的故事。

  “我要继续歌颂这片蓝天、土地、大海,歌颂这片土地上善良的人们。”1990年上岛的诗人乐冰说,“伴随着海南的成长,我也在成长。”(完)

编辑:赵凯娜
海口海关助力海南开放型经济跨越发展
护航对外开放 深入推进改革 挖掘外贸新业态 海口人民政府
海南积极推进深海科技创新平台和项目落地
  新华社海口3月29日电(记者刘邓)记者从海南省科技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