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道的迷人风景线

04.01.2016  01:02
 

 

 

奥斯陆——卑尔根

 

 

 

成昆线

 

 

 

格拉斯哥——大吉岭

  对于铁道迷来说,铁道的迷人之处就在于提供种种旅行的可能性。传统的铁道往往以经济效益作为考虑的优先条件,难以在景观上更为着力,这使得铁道风景有所减损。不过,在今天,铁道是一条兼具交通运输功能和风景观光功能的廊道。就像瓦尔特·本雅明笔下的“拱廊”,适宜于闲逛,也适宜于感受不同的地方文化风物。

  在全球有无以数计的铁道迷,深入到不同的铁道旅行当中去,记录下不同的铁道线风景,包括车站、城镇、乡村,即便是乘坐火车的手写火车票也是难得收藏品。铁道是最迷人的也是最美风景,有着说不尽的火车故事。

  铁道的构成

  在铁道词典里,铁道,指供火车行驶的交通线路。由路基、道床、轨枕和钢轨构成,包括沿线的桥梁、隧道和各种辅助设施。但在铁道迷看来,铁道的构成仅仅是这些还是不够的。它至少还应包括铁路线、车站、车票等要素,当然,最为重要的是目的地,以及沿途的景观。

  选择火车旅行,对铁道迷来说,不只是因火车的慢,也是能欣赏铁道风景的最佳所在。此外,如刘克襄在《11元的铁道旅行》所说,“把铁道当做圆规,以车站为针尖脚,慢吞地画出半径或圆圈,丈量着经过的大城小镇小村小落。

  这种对铁道在地感的观察,其所辐射的面积不再只是铁道线、车站,这也是让铁道迷感到迷人的地方。当我们乘坐一列火车,沿途有古城堡、历史文化遗产,亦或者某个心仪的名人故居,那自然就呈现出不同的价值来。

  火车的慢,正是与飞机的迅速抵达目的地成为对比,这种比较,在某种程度上是对各地人文风物的探寻。当我们沿着铁路线,接近早已期待的风景时,那种激动超越了对慢火车的抱怨吧。

  比如沿着成昆铁路线旅行,“从成都到峨眉,列车运行在岷江流域的成都平原。苏轼的家乡眉山多丘陵,浅浅的山丘满是松树,松林间是弯弯的梯田。过青衣江大桥时,在列车上可以望见江边的千佛崖。”在山川河流之间穿越,是何等的精神享受。

  不过,将铁路的构成仅仅是归结于各种“”的组成,显然忽略掉了更能打动人心的人文风景,更为独特:人。有过旅行经验的人都知道,人是铁道最美的风景,每一次旅行,都会相遇不同的人与故事,他们让铁道也充满了种种温馨。

  今天的铁道,同样涉及到现代化元素,比如工业、设计、建筑等等,与传统的铁道相比,其更强调人性化和人文关怀,比如青藏线的“穿越生命线,敲开幸福门”,即强调人文的一面。以新的姿态适应铁道风景,也是一种必然的发展趋势。

  这在世界上数十个著名的铁道风景线上,我也注意到,不管是车站设计,还是沿途风景,都尽最大可能地展现沿途风景,有时不乏人文景观,这带给的惊喜远远比单调的铁道线更有趣得多。

  美丽的铁道线,犹如我们人生的一个个驿站。带给我们的不仅仅是休憩的场所,同时也是能够带领我们深入到每一个独特的人文风景当中去的。

  铁道的审美趣味

  作家刘克襄在《11元的铁道旅行》里记录下台湾最慢的火车、最短的路程、最便宜的旅次,票价11元台币。平溪-十分-高雄-集集-牡丹。以铁路为轨道,以车站为中心,不停地行走漫步。从一个小站到下个小站,去感受知名或不知名的地方风情,小站风物。喧哗驿站的观光景点、寂寞小站的孤独、站前的两家面摊、铁路上的便当,用11元的目光来看,便有了特殊的情味。

  这种对铁道的打量使铁道旅行呈现出独特的审美观。当我们沿着不同的铁道漫游在城市、乡村,所看到的世界,是与宣传册上的不大相同。也正因如此,铁道迷最愿意通过观察,赋予不同的铁路线以各自的审美趣味,如南京的小清新铁路、全球唯一的烧煤蒸气小火车——四川嘉阳小火车,都具有崇高的地位。

  “铁路不仅仅满足于提供交通运输的可能,更应该带给人多元的审美享受。试想,乘坐火车旅行,若是沿途都是一样的调调,那是怎样的乏味。但有了景观、风物,就能给人以新鲜感,这也是铁路的存在感。”像这样的论调,在今天更广为人知。

  在铁道迷看来,铁道旅行的最奇特之处,就是能看到不同的铁道风景。英国《卫报》曾评选出世界十大铁道风景,排名第一的是位于挪威的奥斯陆-卑尔根线,“这条高纬度的铁道线穿越了无数美丽的峡湾、冰川和雪山,以及螺旋型的隧道,将蒙克的故乡与格里格的故乡相互连接。

  国内的西宁-拉萨线也名列在这个榜单上,其理由是“ 青藏铁路一路都是美景,乘车也同样在旅游。”通常意义上,铁道风景给人的是追寻自然与人文的脚步,发现生活中的更多美好。

  有人说,美国的铁道迷们会羡慕中国如此繁密的铁道网络,串起的一座座铁道小站有着陌生疏离的美感,它们绽放在生活之外,吸引着庸碌的人们踮脚眺望。轰隆隆的发动机声音、冰冷蜿蜒的铁轨、长长的日夜不停前行的车厢,带着人们从一个地方到另一个地方。然而,在铁道认知文化方面,我们却还是有不短的路要走。

  当绿皮火车被替代,简陋的火车站建设得高大漂亮,铁路的快速增长,这种变化是目不暇接,如何才能提升对铁道文化的关注,这就需要对铁道有更深层次的了解,甚至走进铁道的所在场景当中去,才能体味它的丰富内核。

  值得关注的是,在新自然美学的铁道迷看来,铁道旨在找回对景观的自然审美趣味。无疑随着现代城市与工业文明的到来,对物文化的探索也在尝试回归田园生活。那么,也许通过铁道可以实现这种理想。

  作家笔下的人文铁道

  作家李长声曾说,推理无非要设定两个谜,空间的“密闭场所”与时间的“不在现场”,而铁路同时预备了这两个设谜条件。按列车时刻表写推理,几乎是日本推理小说的一大特色,或许其背景在于日本铁路的特色——准时正点。战后之初,日本一片废墟,有人得知列车仍能按时刻表运行,便认定日本有希望。写这类推理小说,鲇川哲也堪为先驱,他甚至把实际的时刻表写进小说里,而最著名的作品是松本清张的《点与线》。他们的小说都注重风光旅情的描写,不只是解谜一条线列车。森村诚一也写过《新干线杀人事件》;清水一行的《动脉列岛》,犯人威胁国营铁路“噪音不止就破坏新干线”,是比较有名的公害文学。

  在日本铁道文学中,值得一说的是,西村京太郎擅长写铁道凶杀案的高产作家,由于这一浪潮的涌现,诱使好些作家染指,如岛田庄司、内田康夫、辻真先。因之,在日本形成独特的铁道文化。

  除了日本之外,还有不少作家涉足到铁道写作当中来。如台湾、香港均有作家涉足这一领域,李清志的《铁道建筑散步》等等,涉及的是铁道的人文发现,而大陆作家对铁道的解读,大多还停留在观光指南之上,如谭祎波的《沿着青藏铁路去旅行》、 齐栋的《绿皮车站》。

  对铁道沿线的人文挖掘,才能留得住铁道迷。这人文包括风景人文之美与历史文化价值,这当然不是一种复古的铁道线,它可能很微小,但绝对有特色,是根植于当地文化创建出来的铁道风景线。比如国内的滨绥、滇越、京张就有许多可值得书写之处。至于国外的铁道线,如印度的西里古里-大吉岭,这条铁路线仍行驶着蒸汽火车。在铁道的两侧有茶园和柚子树林,还可见到隶属喜马拉雅山系的世界第三高峰。而在英国,则有格拉斯哥-马莱格线,此线路位于苏格兰北部高地,从格拉斯哥往西北方向,直抵西海岸的小城马莱格(MALLAIG),一路风景堪称原始、野趣,间或可见瀑布和废弃的城堡。

  作家对铁道线的历史人文价值的挖掘,让我们看到的是不同的铁道风景,这正如诗人所言:穿越乡村、田野,世界扑面而来。

  对铁道的不同的解读,固然可以赋予不同的人文涵义。然而,正是由于多元方式的解读,则有可能了解并理解铁路文化。铁轨的长长,并非是铁道线的延伸,也是人类道路的记忆。这就如同不断延伸的铁道线所构成的网络,是人与人之间的相遇,也是对距离的真实感知。正因如此,铁道才让人如此着迷。(林月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