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阳节“突击敬老” 老者被孝 孝者被笑

09.10.2014  18:56

  2日是农历九月初九,重阳节。近期记者观察,各地纷纷组织敬老活动,或聚餐,或文艺演出,或发放慰问品,或为老人理发洗脚,忙得不亦乐乎。有些敬老院的老人,甚至一天有好几拨“接待任务”,一天要被洗好几次脚。(载自《新华网》)

  我国是文明古国,君王以“”治国,民众以“”为本,在每年的重阳节之际都有登高习俗,有回家条件的子女在这天也会回家尽孝,即使不是自己的父母双亲也可为其操劳一番,可谓是“老吾老以及人之老”。随着我国日益重视传统文化,近些年,每到重阳节时都会提倡为父母家人尽孝,今年也不例外,只是不同以往的是,今年的尽孝的味儿似乎有点耐人寻味,全国各地都有大批的“志愿者”们加入敬老的行列中来,甚至有传言是接到所谓的“任务”,最终变成迫使老人们一天之内被迫洗了多次脚。

  这种现象不能说是“志愿者”们的错,但是集中在重阳节当天群体性敬老,未免不是盲目跟风在作怪,这种“突击敬老”的效果似乎很是夺人眼球,但其效果与初衷确实南辕北辙,从老人的心理层面来讲,平时少有人问津的敬老院突然间来了那么多的自称是“儿女”的人,自然倍感幸福,然而在一哄而上地“孝敬”完老人之后又是一哄而散地作鸟兽散,幸福感被瞬间击碎,心理落差之大可想而知。如果年复一年,这种现象周而复始,恐怕老人也不愿意再“被孝敬”,重复的规定动作做多了,或许就不是这些敬老活动组织方和“志愿者”们“爱心泛滥”那么简单了。

  既然难以将此种“不寻常”理所当然地理解为“爱心泛滥”,我们就有必要回过头想想这其中的奥秘了。除了一些例行的到敬老院敬老活动外,各个商家在这天同样不约而同地打出“孝敬牌”,强力推出一些老年人产品,甚至是捆绑在一些年轻人商品上,利用子女的孝心来进行捆绑式营销。商家利用节日推出新产品本无可厚非,但是如果放任市场不管,很有可能会滋生许多隐性消费,从而损害广大消费者的合法利益。再者说,“孝道”本就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不是每个华夏族儿女必备的吗?难道还需要商家利用传统节日,打着“孝道”的旗号来提醒吗?难道除了这天我们尽孝之外,其余时间就可以对父母和家人不管不顾了吗?我们以“”为借口推搪孝道,商家则利用孝道盈利,传统孝道就会沦为商家的文化营销手段,我们都很熟悉陈红的《常回家看看》,哪怕我们真有千万个不能回家的理由,那就请利用闲暇时间打个电话回家,听听父母的声音,也让父母听听我们的声音。

  敬老的态度传承数千载,要的是持之以恒,要的是细水长流,迫使老人一天之内多次洗脚又有何实质意义,要这种变异的孝心又有何用。如果仅是某个企业或组织为了提高自身影响力而策划的一场作秀,那就请到此为止吧,不要把老人当作你们走秀场的道具,敬老不在重阳当天,而在每一天,发自内心地关心、关爱老人。如果不是心存善念、发自真心地“孝敬”老人,这样劳民劳心之举着实可恶,非但没有起到敬老的作用,反而把敬老的日子演变成折腾老人日子,手段极其恶劣,让人嗤之以鼻,到头来只不过是让老人“被孝”,而尽孝者则会被大众所笑话。不管是商家抑或是组织,个人抑或是团体,千万不要让孝顺成了走过场,让爱心变为傀儡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