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适宜步行”的海口可否再进一步?

02.09.2014  19:50

  城市步行舒适与否,关系到城市的活力。为市民和游客步行营造“硬件”上的便捷,予以“软件”上的鼓励,不仅记录着海口的绿色运行轨迹,改善着其城市面貌;也延伸着这座城市的可持续发展之路,增加着其核心竞争力。同时,还丈量着这一地区的民生幸福地图,传递着低碳生活的时尚公约

  近日,自然资源保护协会(NRDC)发布国内首个《中国城市步行友好性评价报告》,对全国35个样本城市的步行友好性进行排名,海口以得分54.6分,排名第九,归为“适宜步行”城市。(详见9月1日本报A02版)

  城市步行舒适与否,关系到城市活力。为市民和游客步行营造“硬件”上的便捷,予以“软件”上的鼓励,不仅记录着海口的绿色运行轨迹,改善着其城市面貌;也延伸着这座城市的可持续发展之路,增加着其核心竞争力。同时,还丈量着这一地区的民生幸福地图,传递着低碳生活的时尚公约。

  这些,不仅从此次《报告》显示的“海口的步行舒适性排名第三,仅次于香港和厦门”便可窥得一斑,就舆论“海口空气质量好,步行舒适性好”的评价,以及众多市民和游客争相在西海岸、万绿园等众多地带享受健步之乐的现实而言,也都让海口市向“宜居、宜业、宜学、宜游”“养眼、养身、养心”最精最美省会城市的发展目标更进一步。

  但是我们也需看到,在海口的步行舒适性获得好评的同时,此次《报告》也暴露出了我们在步行的安全性、便捷性、政策管理等方面的相对不足。这些不足既影响了公众的步行出行、健身、休闲质量,给鼓励步行这一民生项目增加了羁绊,对于受益于“适宜步行”的旅游地产、休闲经济等产业而言,也难免会有所波及。

  这些不足,既考验着职能部门的智慧,也对坊间百姓提出了要求。而要解决这些不足,不仅需要我们在群体观念上走出“步行的安全性取决于道路的宽窄、步行的舒适性取决于建没建绿道、步行的便捷性取决于有没有步行街”等误区,从以人为本的角度,在制度层面上综合交通规划、城市建设、监管执法等多种考量,为适宜步行创造最大程度的便利及保障。还需要市民和游客从自身做起,以法治和德治为常态思维,以低碳出行为生活齿轮,步行不闯红灯、驾车礼让行人,让公共秩序、公共利益与私人空间实现有序的、有界的、和谐的叠加。

  也惟有在政策层面对这些不足进行制度性的防范,并在民众的共同努力下予以执行细节上的完善,“全国适宜步行城市”对于海口而言,也才不仅仅停留在一种荣誉,更将成为一份引领、激励我们绿色前行的幸福指南、幸福地图。(正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