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权于人让行人有路可走

26.10.2015  08:30

  “宜行”城市不仅在于优良的空气质量,还在于步道的连贯、畅通、安全、舒适。而在海口,占道停车,占道经营,被野蛮开挖,被违章建筑或设施侵占等主观、客观原因,导致人行道越来越不适宜行走。(10月23日《海南日报》)

  在一些人眼里,人行道已成为城市建设的“芝麻”,但它其实承载着每一个市民的舒适感,丈量着城市的文明程度。现代城市规划的天平,因过于向汽车倾斜,而达到了严重失衡的地步。在我们的城市里,马路越拓越宽,从四车道到六车道、八车道,而人行道却频频被挤压、被侵占、被破坏。即使在为数不多能通行的人行道上,电动车还要鸠占鹊巢,骚扰、威胁着行人的安全。居民在城市里安全、舒适、顺畅行走的权利,原本是理所应当,如今却几乎成为了奢侈品。与之相伴的是,海口城区一些路段缺乏能够散步、慢走、放松的空间,嘈杂的喇叭、汽车的尾气、飞扬的尘土,都让步行者无法轻松起来。

  如果城市的发展给居民带来的是步行者与开车者路权的不平等,带来的是处于弱势的行人安全缺失、精神紧张、心理不适,这样的发展必然是不以人为本、不可持续的。人行道越来越难行,有着沿街商户非法侵占、施工单位野蛮开挖等等客观原因,但行人路权的逼仄,在深层次上是城市多年来“重汽车,轻行人”的理念跑偏,是城市终极发展方向的迷失。不论是从促进交通可持续发展、海口文明城市创建的要求角度,还是从维护居民身心健康,以及绿色低碳和节能减排考虑,都呼唤着创建“步行友好”城市,鼓励发展城市慢行交通系统。

  统计显示,我国城市人行道面积约占道路总面积的20%,而巴黎、纽约等国外大都市,这一指标都在25%以上。日本著名建筑师芦原义信提出,宽阔的人行道可以协调地布置长椅、喷水池等,为单纯的交通空间赋予生活空间的功能,这样的人行道才是“步行者的天堂”。

  在一些发达国家,街头经常可以见到跑步健身的人群,随着生活理念转向更健康、更环保,我们的市民也会更多地走上街头,对舒适、通畅的人行道提出更多要求。国内一些大城市建筑和道路设施大而无当,尺寸大到完全缺乏步行友好性。这些树立了负面榜样的城市,或许有城市骨架大、历史原因所致等不得已的苦衷,但海口没有那么多历史包袱,更应该少去重蹈那些城市的覆辙,从顶层设计入手,贯穿规划建设始终,注重步行友好性的创建与维护。

  让城市街道更畅通、更安全,与其以汽车为先管住行人,不如确立以人为本的根本思维,修正软硬件缺陷,以更加清晰的制度设计加以完善和固化,综合治理保障行人的路权,解决好人与车的路权冲突。同时,人作为主体的慢行交通对于构建整个城市的友好环境意义重大。海口乃至我省其他城市需要确定城市慢行交通体系的战略规划,对现行的自行车道和步行道等慢行交通体系进行整修,加强慢行交通与公交体系的衔接等,让慢行交通为都市人带去更多心灵的抚慰安宁。(袁锋)

编辑:凌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