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便生活还是“绑架”生活? 海口市民谈微信群

18.10.2015  11:52

  移动社交时代,人的生活因网络社交平台发生了改变,有的人从中找到乐趣,获得快乐。比如,因为微信,已高中毕业30年的海口市民林先生,今年国庆黄金周期间与老同学相聚了,他们还来了一场高中毕业30周年怀旧之旅;退休的海口市民符女士自从学会使用微信后,就爱上了它,时不时地在家庭微信群说说话、发发孙子孙女的照片,不亦乐乎。

  而有的人则成了“微信绑架生活”的受害者,他们称自己的时间被微信切割成碎片,然而,由于微信已经越来越广泛地深入人们的生活、工作,他们也没法离开它。

  移动社交时代,微信等网络社交平台在聚集了人气的同时,也带来了很多烦恼。它让人们的生活和工作越来越便利,同时也让人与人之间变得陌生、疏远。然而,为何人们依然对移动社交爱不释手?来听听专家是怎么说的吧。

  维系关系

  30年未见的同学通过微信相聚了

  “微信让我们30年不见的老同学重新聚在了一起。”海口市民林先生说,感谢微信,让同学们恢复了联系,还组织国庆黄金周一起到广西桂林旅游。

  10月2日上午,47岁的林先生期待了一个多月的老同学聚会的时刻终于要到了。激动万分的他穿着白衬衣和蓝色牛仔裤就出门了,整个人看起来就像“八十年代最时髦的装扮。”出门前,林先生的妻子叶女士调侃道,“你这是要去见初恋的样子啊。

  只是同学聚会,林先生为何如此兴奋?“高中毕业30周年聚会呀,所有人都能见得到。”林先生说,从1985年高中毕业至今,同校同届的同学们有的北上读大学,有的下海经商,如今都小有成就。“总之高中毕业后,大家就是天南海北,整整30年过去了,有的人毕业至今都没见过一面。

  当日上午,林先生的同班同学及同届同学共110多人,如约在海口万绿园门口碰面,出发启程到广西桂林,开始为期5天的高中毕业30周年怀旧之旅,林先生也终于见到了那些高中毕业之后就再也没见过面的老同学。“当年同届毕业的同学,只要能来的都来了,这是毕业之后聚会人数最齐的一次。”林先生说,这一切,多亏了微信群。

  “高中同学聚会有着很强的怀旧感召力,一个人拉另一个人,一群人拉另一群人,就差不多凑齐了所有人。”林先生告诉记者,“我们几个毕业之后玩得好的老同学,早就建了微信群,以前上学的圈子延续至今,每个人都加了好几个高中同学的微信群,然后大家重新建群,再把同学们拉进新的群里,几天时间,几乎所有同学都加入了这个微信群。

  “或许是近几年青春怀旧片的流行,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高中生活场景被拍成了电影,让人感慨万千!”林先生说,青春怀旧片流行的同时,同学们在微信上的联系也逐渐多了起来,怀旧的心情和社交软件的结合,似乎把我们拉回了30年前的时空里。

  带来烦恼

  工作群假期也不消停,想退不能退

  通过微信,你可以进行人际交往、维系组织关系、拓展新的人脉……现实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几乎都可以在微信里表现出来。因而现实中的人与人交往的摩擦、烦恼,同样也在微信里无可遁形。

  微信朋友圈里的状态,既容易暴露自己的态度、喜好和价值观,让现实生活中交往不深的两个人更加了解对方,但也容易在不经意间造成误会。海口市民吴先生告诉记者,他曾在朋友圈里转发一篇“反同性恋”题材的文章,“结果很多原本关系不错的朋友在评论里说我歧视同性恋群体,还有人直接在评论里开骂。

  吴先生向记者解释,他转发那篇文章的原意,主要是想分享一个观点,没想到会被“攻击”,从那以后,吴先生在朋友圈发状态或转发文章都越来越谨慎,“现在转发之前都会想想,会不会引起别人的误会。

  此外,微信也越来越多地运用到工作中,使得生活和工作之间的界限越来越模糊。今年的国庆黄金周,在海口从事证券交易工作的刘先生过得很不开心。“我10月1日早上睡了个懒觉,临近中午才醒来,醒来后发现自己莫名其妙被拉进了一个陌生的群里。我一看,原来这是客户组织的一个红包群,群里的人不停地发红包、抢红包,玩得不亦乐乎,这样的情况一直持续到3号才消停。因为担心扫了客户的兴致,我不好意思退出这个临时组建的红包群,只好把它屏蔽了。”刘先生说,他虽然不喜欢这个红包群,但最让他深恶痛绝的,是在国庆期间仍不消停的工作群。“虽然工作群里的消息不停地在刷新,但打开一看,有用的信息并不多。”刘先生说,虽然国庆黄金周期间,公司应该不会有重大的业务通知,但他还是不能屏蔽或者退出这个群,“虽然嫌烦,却更担心遗漏重要的消息,因为不知道他们闲聊的下一条,会不会就是有价值的消息。

  记者调查

  一受访市民竟加了39个微信群

  随着微信的广泛使用,微信群也越来越多,比如校友群、同事群、业务群、家长群、创业群、亲戚群、小区邻居群……只要是现实生活中存在的圈子,都能通过微信维持。此外,虚拟世界里的圈子也可以通过网络社交平台维持,最典型的就是游戏爱好者群。

  记者在海口随机采访了30名不同身份、职业、背景的市民,其中从事广告行业的市民陈先生加入了39个微信群,即使是学会使用微信不到3个月的符女士,也被拉进了8个微信群。

  1961年出生的符女士刚学会使用微信的时候,她的女儿就把她拉入了家庭微信群里,此后,退休在家的符女士几乎每天都在群里和家人聊天。“没事我就问问我的儿女们都在干嘛,忙不忙。在带孙子孙女的时候,也发一张照片到群里,给家人看。”符女士感慨道,“现在的科技真好。

  对于符女士而言,家庭微信群拉近了家庭成员彼此之间的距离,但对于多数受访者而言,微信群变成了“一张打尽所有人的网”。“本该保持距离感的人,在微信群里看起来好像是零距离。”加了39个微信群的海口市民陈先生说,“这39个微信群中,我自己建的只有5个,其它的都是被人拉进去的。好一点的,大家都彼此认识,关系不错;最烦的是有些群里几十个人,大部分人都默不作声,而热衷发言的人却总是说个没完没了,还发各种没营养的段子;而有的群已经成了‘僵尸群’,我也懒得退出了。

  群里心灵鸡汤、广告泛滥惹人厌

  受访市民虽然都加入了多个微信群,但他们真正参与群聊的只有其中的几个微信群。对于不好意思退群又惹人烦的微信群,大多受访市民均予以屏蔽。“加了很多群,但真正参与聊天和认真沟通的人不多,大多数人都在潜水。”受访市民王先生说,自己加入的微信群,很多已经沦为心灵鸡汤和广告的分享平台,建立微信群方便沟通的初衷已经变了。

  而有的微信群则变成了炫耀的场所。“事业成功的同学晒自己的公司,结婚生子的同事晒自己的娃,出门旅行的朋友晒遇见的美景,想在微信群里深入交谈是一种奢侈。”受访市民宋女士表示,那些在微信群里炫耀的人,无形中让群里的其他人对他产生了距离感,觉得陌生和疏远。

  链接

  专家:人们通过微信群获得参与感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最新统计报告显示,今年上半年,中国网民的人均周上网时长达25.6小时,平均每天上网时长达3小时39分钟。截至今年6月,网民中即时通信用户的规模达到6.06亿,较去年底增长了1850万人,占网民总体的90.8%。

  在这个全民对移动社交“发烧”的时代,网络给生活和工作带来了许多便利,但同时也让人与人之间变得越来越陌生、疏远,但为何人们依然对移动社交爱不释手?“因为在微信群或者朋友圈里,人们会自然地产生一种自己也参与其中的假象,而这种想象的参与感,能让在现实生活缺乏感情交流通道的人,获得精神上的满足。”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程毅君表示。

编辑:凌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