迈瀛石室 美舍河畔的美丽传说

30.10.2017  22:51

  文\海南日报见习记者 梁君穷 实习生 郑景莹

  “海客谈瀛洲,烟涛微茫信难求。”李白笔下的瀛洲亦虚亦实,似梦似真。

  传说中瀛洲是海外仙岛,历史上吸引了许多方士、文人的想象和追寻。而在南溟之滨,瀛洲仙踪的传说也被琼州百姓口口相传。

  从空中俯瞰,美舍河从沙坡水库一路欢歌奔向大海,在海口城区画出一道曲折线条。最引人注目是在府城凤翔街道附近,河道将蜿蜒演绎到了极致,忽而向正北,忽而朝西北,忽而又往东南,最后向东北方向流去。

  由于低势低平,河面在此突然变宽,并在河的东岸蓄积出一开阔的湖面。湖中有一座长满绿色植被的小岛,犹如一颗绿宝石点缀在平静的湖面上。

  这就是苍屹湖,湖的东岸有一石峒,石峒外刻着“石室仙踪”四个大字。走访当地村民,翻阅方志资料,迈瀛石室数百年来的历史,再次被提说。

   闹市幽径寻石室

  从迈瀛路向南拐入迈瀛南一路,两边屋舍俨然,商贾小贩沿街分布。约百米之后,在当地村民的指引下,拐向一条羊肠小道来到苍屹湖边。

  穿过杂草丛生的小道,忽然柳暗花明,一个宽阔的湖面赫然出现在眼前,往正北看去,一大块石壁矗立在岸边台地,海口市文物局负责人介绍,此即为“仙人峒”。自今年7月份动工,目前考古挖掘工作已经结束,石峒前的土坑也已经回填。

  “仙人峒”坐北朝南,顶部为平直石壁,宽约9米,高约10米。石壁上有两处古代石刻,经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的专家清洗后可以识别其中文字,一处石刻位于石壁正中央,为横款“石室仙踪”四个大字,题款为“万历庚戌春”“温陵邓钟书”。

  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专家介绍,此石刻应为明万历年间广东琼崖副总兵邓钟所刻,时间为明万历三十八年,即1610年,历经四百多年风霜而能保存至今实属难得。

  另一处石刻位于石壁左上角,为竖款“瀛惠庵此界”五个大字。这个瀛惠庵也是邓钟在洞前创建,今日已无迹可寻。

  记者所见的环境已是考古发掘后的,峒前草木被清理一空,连脚下的土也被挖过不止三尺。

  “没有发掘之前这里草木茂盛,石壁被藤蔓植物覆盖,洞口也被泥土掩埋,洞口顶部几乎和地面持平,只剩一个小洞。”从小在迈瀛村长大的海南省委党校原哲学系教授李列山说。

  负责发掘工作的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专家介绍,整理出洞口后,发现洞口宽5.24米,中央最高处为1.15米,洞口往里11.5米处已见到后壁。

  这样的情况与方志中的记载出入不小。明万历《琼州府志》记载“峒口有石炉,内有石版。”在清光绪《琼山乡土志》中记载“洞口有大石门,门口阴幽,容得一人出入,土人称洞内阔有半里许,甚清洁,有石桌、石板、棋子等物。

  石桌、石板等物在历史变迁中已不可寻,但眼前这高约1米、深不过11米多的狭窄空间很难让人相信,古人能在其中活动,更别说摆入石桌等物。

  更让人产生疑问的是,若只是这狭小的空间,如何能让众多文人雅士来此游赏,不吝笔墨留下诗文叹咏。明代海南名贤郑廷鹄曾作《仙人峒》一诗:“仙人乘鹤去,空峒独岿然。法草山山绿,题痕日日鲜。两岩门未掩,七里事何玄。欲问希夷子,枫林隔紫烟。

  有人认为,400多年间,地震、洪水等自然灾害和采石等人为活动都有可能使山洞形态发生变化。除此以外,光绪《琼山乡土志》中记载的一段话或许可以解释今天所看到的情况,其记载:“道光初年,有夜盗常躲避其中,乡人因以大石塞洞口,外仍清幽可玩。

   平湖弄桨步瀛洲

  绿草茵茵,鹭鸟回巢,治理后的美舍河景色迷人。苍屹湖畔树木葱郁,水清岸绿,湖心小岛更是丰富了整个景区的观赏性。

  史志记载,苍屹湖过去多叫“莲塘”或“白莲湖”,曾种有万株莲花,初夏花开之时香气袭人,遥闻数里。湖心岛名叫“小瀛州”,有人称“紫光峰”,古时候也叫“莲花墩”。

  泛舟登上小岛,有“迈步瀛洲”之意。岛上树木林立,杂草丛生,中央为一个直径约15米的近圆形平台,高出湖面约5米,平台上分布有多座土坑墓。

  其中一座墓碑上刻“明贰师将军泉夫人洪氏墓”,题款为“万历三十六年孟冬吉旦”。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专家认为,此墓应为邓钟夫人洪氏之墓,立于明万历三十六年,即1608年。

  明万历三十六年,邓钟将其妻洪氏和其子光瀚分别葬于小瀛洲的山阳和山阴。第二年,邓钟在迈瀛村周边购置田地,并在仙人峒前建瀛惠庵,立有“瀛惠庵记”石碑。又过一年,邓钟在仙人峒顶石壁刻“石室仙踪”。

  明嘉靖年间,琼州知府张子弘常与同知赵可旦游览此地,改题仙人峒为“紫霞峒”,并建“安仙亭”“青云亭”,留题其间。万历年间,海南道副使兼学政蔡梦说建“流芳亭”于瀛惠庵左。天启年间,琼州知府倪涷又立“会心亭”于瀛惠庵右。

  后来瀛惠庵与四亭皆倒塌损毁,现在已难寻踪迹。

  史载,清朝初年有一位法号为别山的僧人来到苍屹山下,募捐化缘,构筑一间香严庵于苍屹山下,恰好与瀛惠庵前后相向,后来被台风刮倒。

  康熙十四年(1675年),来自韶关曹溪的南华寺僧人本资专程来香严庵担任住持。巡道范养民与琼山知县茹铉便集资扩建香严庵,后来琼州总兵唐光尧又重修前殿。有了官府的支持,香严庵曾经香火鼎盛,来烧香礼佛的信徒众多。

  苍屹山下觅仙踪

  “远七里,近七里,不远不近在七里。”这是《琼山县志》、《琼州府志》等史志中记载的一句古碑文,原刻于仙人峒内石板上。数百年来,这几句让人摸不着头脑的古谶成了苍屹山和仙人峒的不解之谜。

  郑廷鹄诗中所写的“七里事何玄”正是指这句古谶,由此可见郑廷鹄也不解这“远七里,近七里”是何意。清康熙《琼州府志》记载,有人认为这里的七里是说地下洞穴的长度。

  李列山对此有自己的看法:“苍屹湖也叫道博龙湖或博龙湖,道在方言中是田洋的意思,博龙是指巨龙。迈瀛村自古传说,仙人峒上面是两条龙的龙头,苍屹山实际是低矮的石头山,当地村民称为石龙。

  “以仙人峒为龙头,苍屹山向东蜿蜒到现在海南省老干部疗养院附近,另一脉向西延伸,经过石塔村北边到大样村附近,两个方向都大约七里。”李列山认为,这可能是“远七里,近七里,不远不近在七里”的真正含义。

  古时候仙人峒多有祥瑞的传说。“郡人产子者,多镌名石上,以朱涂之,谓可得长命云。”这是清人李调元《南越笔记》里关于仙人峒的记载。

  李列山说,关于仙人峒还有一个美丽传说,有一位来自天庭的仙女云游至此,爱上了苍屹山和美舍河的山水美景。于是,乐不思蜀的仙女用法力在苍屹山中点化出这座山洞,并在此潜心修炼。因仙女炼丹,常有紫霞萦绕洞口,亦称为“紫霞洞”。

  明代琼州知府张子宏正是根据这个传说,在仙人峒附近建造了安仙、青云两座亭子。

  “本地还传说,南宋时候道教南宗代表人物之一的白玉蟾曾经来过苍屹山仙人峒修炼,然后北上仙游。”李列山介绍。

  迈瀛村这个名字本身就有“迈步瀛洲”的寓意。迈瀛村靠近府城,山青水秀,洞奇景幽,是历代琼州府官员们春游踏青的常去之处。明代海南名贤李珊致仕后回到迈瀛村建绣隐庄读书居住,接洽名贤达士,更使苍屹山的名气大增。迈瀛村和仙人峒也成为了远近闻名的寻仙访道和追求恬然致远的好去处。

编辑:凌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