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助学达人”涉性侵多名女童被捕 以性侵视频要挟

30.08.2015  14:41

  据中国之声《新闻纵横》报道,昨天,《新闻纵横》报道了广西“百色助学网”创始人王某借公益之名敛财骗色一案。公益助学网负责人涉嫌性侵多名受助女生 假网站运行多年无监管>>在长达九年多的时间里,王某不仅从社会捐款中牟利,还性侵多名受助女生,甚至胁迫受助女生为少数捐助者提供“陪睡”服务。目前,王某已经被捕,相关调查仍在继续,“百色助学网”也已经被关闭。记者通过调查发现,这些被王某侵犯的孩子,大多来自国家级贫困县——广西隆林县山区的贫困家庭。

  就在“百色助学网”事件沸沸扬扬之际,昨天,刑法修正案(九)表决通过,其中备受瞩目的一条就是:嫖宿幼女罪从刑法中删除。今后,嫖宿幼女将视同奸淫幼女从重处罚,近年来,女童,尤其是边远地区贫困女童被侵犯案件频发,如何杜绝此类事件的发生也成为社会关注的话题。

  回到王某的案件中,我们知道,王某的不法行为前后持续了多年,不少受资助的贫困学生对此都有了解。但是九年来并没有一个人站出来举报他。为何受害家庭没有更多的警醒?是法律意识淡薄还是其他原因?记者近日探访了百色市隆林县贫困女生的家庭。

  沿着小路,翻山越岭,记者来到壮族女孩小杨的家。

  记者:这个房子漏雨吗?

  小杨:漏,下雨的时候我和我妈说,我都不敢住里面,漏雨很多。

  这是一栋老木屋,大开间,不分厨房、客厅和卧室。环顾四周,唯一像样儿的电器,是一台家电下乡补贴时购买的电冰箱,里面空空如也。头上电灯泛着丁点亮光,人走在屋里,却还得借着从屋顶、木墙板缝隙间透过来的阳光。小姑娘和家人住着这样破旧的房子,一住就是十几年。因为性别歧视和贫穷,她的求学之路走得并不平坦。

  小杨:他们说送女孩子读书等于白送。我本来是1996年出生,父母改成了1994年,就是为了以后出去打工年龄够。初中毕业的时候,他们打算就不让我上了,就是因为学费问题。

  整个家族,只有同为女性的妈妈,勉强支持她上学。发黑的墙上,一张张泛黄、甚至掉渣的奖状,记录着小杨曾经的拼搏:

  小杨:为了这些奖状,因为每次得一张,我妈就给我五块钱。

  靠着父母一年打工挣的微薄收入,养活全家五口人,读书自然成了奢侈事情,小杨也是倍感珍惜。

  小杨:我们这边的人要想走出去的话,就唯有读书努力,否则根本拼不过别人。如果不读书的话,让我回家种这么个两三亩地,忙活来忙活去,一年收获下来也得不了多少,我就不想过这种生活。所以,初中毕业时,无论父母如何反对,我都要上高中。

  像小杨这样渴望读书的贫困女孩儿,在这个国家级贫困县还有很多。尽管国家在近些年免除了义务教育阶段的学杂费,并逐步建立起完善的奖助学金体系,但受经济条件和传统观念的影响,很多贫困女童的读书梦想并不能得到家里的支持。在走投无路的情况下,很多贫困女童会选择向当地的“百色助学网”求助。因为年幼无知,又想得到持续资助,再加之王某的要挟,受助的女孩儿在遭到侵害后大都选择了沉默。

  受害女孩:我们家经济是比较困难的,家里面还有弟弟妹妹也要读书,如果没有这些助学金的话,我也没有办法继续读书了。回到学校,然后他就给我打电话,说昨晚帮你拍了相片,那时候我也不懂什么意思。打电话叫我再来县城一次,然后他就给我看了视频。当时就很小,没有见过什么世面,我来到这里完全是陌生的。如果我报警了,又没有人去相信我。

  在女童保护公益基金负责人孙雪梅看来,一些受助女孩儿被侵害,除了贫困等因素外,防性侵教育的缺失也是原因之一。

  孙雪梅:第一点就是家长监护的缺失。那像这些孩子实际上是,家长一般都是在外打工,或者比较弱势,对孩子的监护也是比较少的。第二个方面是防范意识和知识的缺乏,因为她们在山区,她们能够获取这种知识的渠道也很少,防范意识和知识的缺乏在她们身上都是特别集中的体现,所以她们是特别容易成为受侵害的对象。

  孙雪梅建议,为加强对女童的保护,家长和学校都应该有所作为。

  孙雪梅:孩子自己呢,主要是预防方面的教育。告诉她们怎么去分辨和防范性侵害,真的遭遇了性侵之后我该怎么办。所以家长他能做的首先是应该加强对孩子的监护应该是在孩子比较小的时候就对孩子进行比较全面的性教育。学校除了加强可能对孩子造成伤害的这些人的监管之外,把这个课就像我们防火、防水这些安全课一样,去把它当成一个很普通的,或者说常规的安全课来讲的话,实际上就能给孩子带来一个知识上的补充。

  王某将会面临怎样的法律制裁我们还不得而知,但这起案件给我们的教训,除了加强民间慈善机构的监管之外,那就是我们的社会、学校、家庭如何能给孩子提供免于侵害的环境。昨天通过的刑法修正案(九)将会在11月1号起正式施行,这意味着在女童保护方面,法律无疑迈出了新的一步。

  不过我们也应该意识到,取消嫖宿幼女罪只是一个起点,如何更全面地普及法律知识、让法律像阳光一样照进每一个角落,尤其是如何补齐偏远地区学校、家庭教育的短版,依然任重道远,有赖于全社会的共同努力。 (记者张垒 刘会民)

编辑:陈少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