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把贫困群众召集到一起学习就是一场革命”——专访海南省委副书记李军

13.04.2018  00:42

 

能把贫困群众召集到一起学习就是一场革命

——专访海南省委副书记李军

□中国扶贫记者 马丽文 高永伟 张津津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注重扶贫同扶志、扶智相结合,把贫困群众积极性和主动性充分调动起来,引导贫困群众树立主体意识,发扬自力更生精神,激发改变贫困面貌的干劲和决心,变‘要我脱贫’为‘我要脱贫’,靠自己的努力改变命运。”针对贫困群众存在“等靠要”思想、脱贫动力不足、自我发展能力不强等问题,海南创新思路,整合领导、专家、致富带头人、电视、热线、签到软件、基层组织等各种资源,创立了脱贫致富电视夜校,零距离精准培训和服务贫困群众,提升贫困群众脱贫致富意愿和能力,是对习近平总书记扶贫开发重要战略思想的贯彻落实,是率先啃“硬骨头”的可贵探索。

1月30日-2月6日,本刊记者在深入调研海南脱贫致富电视夜校开展情况期间,专访了海南省委副书记李军。

中国扶贫》:去年海南省的脱贫攻坚工作交出了怎样的一份答卷?

李军:去年,在党中央、国务院正确领导下,海南省委省政府坚决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战略思想,经过全省上下的共同努力,脱贫攻坚工作稳步推进,有很多亮点。首先,我们圆满完成年度脱贫目标任务。已完成净减少贫困人口18.3万、117个贫困村脱贫出列的年度预定目标,4个贫困自然村完成整体搬迁,5个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市)县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高于全省平均水平。截至2017年12月31日,全省117个贫困村脱贫出列,完成年度任务的100%。

其次,紧紧抓住让贫困户增收这个关键点,从产业和就业上重点突破。我们吸取2016年的教训,2017年提高产业组织化程度,突出了集体经济、能人带动、合作社带动,让贫困户充分参与到产业发展当中。2017年组织化程度达到了87%,也就是87%的贫困户实现了有组织的产业帮扶覆盖,取得很大成效。

 

李军副书记查看询问“961017”热线接听解答情况

 

再次,开展脱贫致富电视夜校扶贫,这是我们的创新模式。针对贫困群众存在“等靠要”思想、脱贫动力不足、自我发展能力不强等问题,省委省政府认真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坚持扶贫同扶志、扶智相结合,创立脱贫致富电视夜校,帮助贫困群众树立摆脱贫困的斗志和勇气,为贫困群众提供“学政策、学技术、卖产品、找工作、找热线、找媳妇”六大好处。电视夜校自2016年11月18日开播第一课以来,已播出70多期,实现了贫困户、帮扶干部、服务全覆盖。在夜校的帮助下,很多贫困户改变了精神面貌,增强了内生动力,找到了脱贫的门路,住上了新房,娶到了媳妇。

综合而言,我觉得海南省委省政府2017年脱贫攻坚交出的答卷是合格的、出色的。如精准识别、精准退出、精准帮扶等措施的精准度都有进一步提升,贫困户对扶贫工作的满意度也有进一步提升,各级扶贫部门、帮扶干部的成就感也有进一步提升。

中国扶贫》:海南全省上下投入如此大的精力探索电视夜校这一扶贫模式的初衷和历史背景是什么?为什么一定要采取这种方式?

李军:我们推行电视夜校,既立足于当前,也着眼于长远,同时与落实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的乡村振兴战略有机结合。夜校不仅仅是帮助贫困户获得知识,更是为了稳定和夯实党的执政基础,密切干群关系。海南办的脱贫致富电视夜校在广度、深度、新度和实度上与以往的农民夜校有许多不同,组织形式、运营机制、保障手段都不一样。这实际上是一场改革,我曾经说过,“能把贫困群众召集到一起学习,就是一场革命。”脱贫致富电视夜校的开办,主要出于四方面考虑。

第一,从当务之急讲,电视夜校是解决当前扶贫工作中存在问题的重要抓手。当前脱贫攻坚取得了很大成效,但仍然存在一些问题,比如,部分基层干部对脱贫攻坚工作的重视程度仍然不够,有识别不精准、数字脱贫的问题;扶贫方式单一,简单送鸡苗、猪仔,一送了之;对贫困户采取的个性化政策、特惠政策不足问题;基层工作比较薄弱,上一级要求没有传达到神经末梢,等等。我们仔细分析,出现这些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关键在于我们的工作基础还不够扎实。有些村支书,对村里贫困人口情况掌握不清楚,宣传普及扶贫政策不够;有些贫困户,对脱贫技术、帮扶政策和措施不够了解,对政府开展的工作也不太清楚。所以,当务之急就是通过电视夜校的方式对他们进行强化培训。

第二,从治本之策来讲,开办夜校是为了教育培训贫困户。脱贫攻坚战的主体是千千万万的贫困户,贫困户的素质决定了他们能不能从根本上摆脱贫困。很多贫困户想脱贫,但是不知道怎么做。在我们海南,曾经有很贫穷的人,但他们靠自己的努力苦干,靠自己的聪明才智,不仅脱了贫,而且致了富,过上殷实富裕的生活,成为脱贫致富典型。电视夜校大力宣传、介绍这些致富典型,让贫困户跟着这些典型学如何改变自己的观念、如何走上致富路。古人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形象地讲,我们的脱贫致富电视夜校就是教大家“钓鱼的方法”,教他们怎么钓鱼,而不是送他几条鱼了事。现在,很多贫困户内生动力不足,有不少年轻力壮的贫困农民宁愿宅在家,也不愿出去打工、干活,不愿勤劳致富,还有少数贫困户总想着向政府伸手要这要那。这种“等靠要”的思想是脱贫的一大顽疾,亟待我们去解决。电视夜校就是对贫困户进行扶志,要唤醒大家主动脱贫的意识。

第三,从关键之举来讲,开办电视夜校是为了提高基层干部的帮扶能力。乡镇、村是脱贫攻坚的前沿阵地,直接面对贫困户和农民,是推动工作落实的主体。乡镇扶贫干部、帮扶责任人、驻村第一书记、村“两委”等基层干部为脱贫攻坚做了大量工作,作出了很多贡献,我们是要充分肯定的,对取得的成绩也是看在眼里的。但是,也有一些基层扶贫干部业务不熟、能力不强,工作还浮在面上。电视夜校就是要把基层扶贫干部纳入培训范围,紧紧围绕中央、省里脱贫攻坚政策和措施进行解读,围绕扶贫业务知识和方法进行培训;就是为了切实加强基层脱贫攻坚队伍的综合素质,提高他们掌握和运用扶贫政策、帮助贫困户脱贫致富的能力,增强他们的责任感,增进他们与老百姓的感情,为打赢脱贫攻坚战提供更加牢固的组织保障。我们把基层干部对电视夜校的执行情况,纳入到组织部的党建活动之中。如乡村基层干部是否认真履职,是否组织贫困户真正上课、讨论,是要到组织部那里汇报的,如果有某个教学点没有签到,必须对组织部进行说明。省委组织部曾对一些工作落实不到位的基层干部进行全省通报。

第四,从长远之计来讲,开办夜校是为了可持续帮助农民增收,真正过上小康生活。毛主席说,严重的问题是教育农民。海南省广大农村人口综合素质能力能不能得到提升,事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事关全面建设国际旅游岛,事关建设美好新海南。现在,我们规划发展全域旅游,乡村旅游发展得好不好也与千千万万的农民适不适应发展旅游业的要求有很大关系。如果说村里到处脏兮兮的,各种服务跟不上,谁愿意去旅游,农家乐开得起来吗?所以,海南不光是热带农业的发展,乡村旅游的发展也同样离不开500多万农民的努力。农民的素质得不到提升,所有的努力都是空话。因此,电视夜校不仅仅是对贫困户,其他农民也可以参加。

中国扶贫》:您认为如何才能让这种率先“啃精神贫困硬骨头”的可贵方式更有针对性?如何才能让基层在执行过程中保证效果,而不是形式主义?

李军:我们的电视夜校和其他学校不一样,不仅有虚的,还有实的;不仅讲政策、教技术,还要真帮真扶;既有鲜活的、寓教于乐的、现身说法的教学方式,还有实打实一户一户的帮扶模式,叫做“一教二帮”。

我认为让这种扶贫更有针对性的方式就是“电视夜校+”。各地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根据当地需要,提出一些内容,需要补充上什么课、讨论什么问题,都是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去策划和实施。我们特别鼓励“电视夜校+”,只要是有利于当地脱贫的,都可以往上面加,观看后组织宣讲讨论,把夜校办得丰富多彩。

为了保证夜校效果不流于形式,我们将现代科技植入到扶贫电视夜校中,在夜校的推广过程中采用“钉钉”管理系统。电视夜校的管理过程不再依靠单纯的统计表,而是靠每天晚上参加电视夜校时上传的实时情况,这些信息直接上传到省委组织部。我就曾经亲自查看过第一书记的数据上传情况。目前我们的“钉钉”系统签到率达到了99%,这就是靠现代科技手段提供的保障。

陵水黎族自治县文罗镇五星村扶贫电视夜校现场,起身参与讨论的老人

 

此外,我们还采取“电视+夜校+961017”方式,也就是说这个夜校不仅仅是让贫困群众来听课,还有很强的服务功能。当贫困群众收看节目之后,他们有什么诉求和要求,随时随地都可拨打961017热线电话。另外还有相对应的微信公众号,有条件的群众可以发微信进行咨询,也可以通过邮政信箱写信反映情况。同时,每次上课时,农业、人社、银行等各单位负责人都要在961017热线办公室值班。对于热线接线员,进行严格的政策培训,确保接到群众反映的问题能够及时回答。所以夜校有一套功能齐全、强大的服务平台,一个精准扶贫的工作平台。这就好比是病人到门诊看病、取药,各开各的方,各拿各的药。普遍的大水漫灌的调查了解,肯定是有效的,但是自己出现问题去反映并得到对症下药,精准滴灌的效果肯定要更好。

中国扶贫》:通过几天的实地走访和交流,我们对于海南电视夜校这种线上线下既快捷直观,又接地气的很实用的扶贫模式有了一些很特别的感受,也看到了实实在在的效果和成效。您认为,目前这种扶贫方式在更深层次的发展过程中还有无创新和改进的空间?

李军:肯定还有创新和改进的空间,必须要坚持问题导向。在开展电视夜校扶贫的过程中,我们一直在不断改进方式方法,改进和创新教学内容,改进和完善部分贫困村信息、网络不通畅等基础设施条件,等等。我认为,下一步,重点还应该在如何进一步提高群众的学习兴趣,人在心在,让学习成为一种习惯,如何丰富课程内容、丰富教学模式,要在如何让夜校课程更接地气上下功夫,把课上到田间地头,增加“泥土味”,让农民群众、贫困户听得懂、学得会、用得上。

中国扶贫》:您认为这种扶贫模式能持续多久?脱贫攻坚期结束以后会留给老百姓什么?能永远发展下去吗?

李军:这个问题提得非常好!脱贫攻坚任务完成后能留下什么?我是这样思考的,比如一套工作机制留下来了,农民上夜校的习惯留下来了,一种集中起来共同学习的氛围留下来了,一套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保障措施留下来了。我在夜校开展一周年大会上讲过,打脱贫攻坚战,要办夜校;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也要办夜校。我们要把夜校作为乡村振兴战略的一个抓手,着眼于整个乡村振兴,为乡村的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培育一批高素质的农民队伍打好基础。到那时脱贫致富电视夜校就叫农民电视夜校了,总的意思就是要坚持办下去。毛主席当年为了农民扫盲办夜校,取得了很好的效果,我们要继承这种宝贵遗产,让电视夜校发挥巨大的历史性作用。

 

贫困户富脑袋鼓口袋
海南电视夜校助力脱贫攻坚 贫困户富脑袋鼓口袋扶贫工作办公室
海南省脱贫致富电视夜校第八十四期23日播出
    海口网4月23日消息(记者周雪君)我省首档南海明珠
琼州脱贫正当时
琼州脱贫正当时 中国扶贫记者  高永伟 扶贫工作办公室
步履铿锵的海南扶贫之路
步履铿锵的海南扶贫之路 □中国扶贫记者 张津扶贫工作办公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