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货币中的“花钱”:洗儿钱、酒令钱、吉语钱

19.06.2016  01:11

  “”与“”同音,古代货币的形态多为方孔圆形币,钱中有眼,因此,在古人看来,钱币就有了“眼前”的含义,如果钱币上铸有福禄寿的图案,那便是“福禄寿在眼前”的意思。也正因此,在我国古代货币中出现了一类奇葩———被称为“花钱”的民俗钱。

   源于汉兴于魏晋鼎盛在明清

  民俗钱又称“花钱”“厌胜钱”或“压胜钱”。外形常与当时的古钱相仿,但却不能流通。花钱所展示的内容丰富,是不同时期民俗的缩影,并有如:祈福、镇库、馈赠、祝福、玩赏、配饰等众多类别,映射出百姓对幸福安康、前程锦绣的美好期许。

  花钱的图案五花八门,没有年号,也没有通宝,反倒是“龙凤呈祥”“状元及第”这些吉利语,除文字外,还有宝剑、灵兽等图案,寄托着使用者的愿望。

  花钱一般是用来佩戴的,中国古人有佩玉的风俗,但玉的价格很高,普通百姓买不起,而又也想祈福消灾,佩戴写满愿望与祝福的花钱,是比较经济实惠的办法。

  一般而言,花钱在逢年过节时可以当压岁钱,此外,进京赶考时,最好要带上“连中三元”“文星高照”等;做买卖时,要带上“招财利市”“黄金万两”;新婚时可以佩戴“龙凤呈祥”;而盖房上梁时,也要压上花钱,以保平安。

  目前,很多专家都认为汉朝是民俗钱诞生的时期。这绝非偶然,而是与当时的社会大背景密切相关。汉初,国家统一、经济发展较快、社会趋于安定,由于趋利避害心理因素的作用,人们开始将铜钱制成“护身符”。这就是以祈求升官发财长寿为主要内容的各种民俗钱。此时,这些钱多作为瘗钱用于陪葬,让主人在去世后继续升官发财的美梦。如“辟兵莫当、除凶去央(殃)”的压胜钱,此钱上端有环,中为圆钱形,下端方形中通一小孔,形制独特,开创了民俗钱体系。

  到魏晋南北朝之后,民俗钱得到进一步发展,形式上仍多以当时流通货币为文,诸如“常平五铢”“五行大布”等,惟尺寸大小不一,书法有别;背面则铸有日、月、北斗星象以及仙道人物等图案。

  隋唐时期虽然社会经济得到快速发展,但民俗钱的品类反而不多。一般仅见有“开元通宝”钱背铸祥云以及契刻简易花草枝叶图案等,但也有其形制与用途较前代有所发展的,如“长命守富贵”钱,以花形五字钱文突破以往圆钱上下左右四字钱文的形式,是唐人婚娶时“撒帐”之用,取吉祥美满多得子之意。

  宋元时,民俗钱又多了起来,也很有特点。北宋早期博戏之用的选仙钱,画面图案由诸仙组成,背面皆配有一首五言绝句,非常优美。如壶中仙词云:“有时壶内去,去即一千年,荣辱悲欢外,须知别有天。”这充分折射出宋初人们注重精神修炼、渴望成仙得道的人文之风。

  明清二代是我国民俗钱铸造大发展的鼎盛时期。目前传世和出土的绝大部分花钱几乎遍及社会生活的每个领域,总体上以吉祥为宗。

  如今,花钱已经从现代人的日常生活中隐退了。然而近年来它的收藏价值却在悄然升温,已经成为各大拍卖行的常客,其成交价格也不菲,甚至破万元的花钱也层出不穷。有业内人士分析认为,花钱在国内留存上千年,从汉朝到近代一直有人铸造,花钱得到人们的青睐,除其精神上的象征意义以外,精湛的工艺、丰富的表现内容、极强的艺术观赏性都体现了我国各个时期普通劳动人民的智慧。

[1]  [2]   [3]   [下一页]

编辑:叶霖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