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决定了我们的姓氏?

02.08.2014  20:42

  安徽似乎在很多改革领域都处于全国领先的地位,今天又有新闻说,安徽长丰试点“姓氏改革”,子女如果随母姓的话,政府奖励1000元。官方说法是,希望通过这次改革淡化当地人“

  安徽似乎在很多改革领域都处于全国领先的地位,今天又有新闻说,安徽长丰试点“姓氏改革”,子女如果随母姓的话,政府奖励1000元。官方说法是,希望通过这次改革淡化当地人“重男轻女”的思想,让他们接受“生男生女都可以传宗接代”的理念。

  对于最终的效果,官方也给出对比数据称男女比例从130:100下降到114:100。

  由于新闻里只有这么两个数字,也没有说当地统计局是不是做了数据分析,有没有排除其他可能导致男女比例下降的因素,所以,对于改革的效果我并不敢轻易相信。

  不过今天我们的目的并不是要争论它的效果,而是想聊一聊“姓名权”的问题,跟谁姓,姓什么,叫什么,到底是由谁决定的?

  随父姓的起源

  起源的话题很庞大,也有些无趣,但还是绕不开。

  中国上古时期,还是母系社会,部落里女人说了算,男人地位低下,繁衍后代的时候也就提供一点DNA,想认个产权那是不可能的,所以那时候的姓基本都是女字旁,像什么姒、姬、姜、姚等。

  弄出这些姓的理由也简单——防止近亲通婚。

  因为当时实行“群婚”,性关系比较混乱,谁和谁睡都说不准,但是乱搞是会出低能儿的,严重损害部落战斗力,所以就得给后代编号,标明他们各自是从哪条生产线上出来的,同一生产线内不能婚配。这是姓氏出现的最初动因。

  到了父系社会,男人掌握了资源,他遇到了一个问题:生下来的孩子是我的吗?养孩子不容易,打的野味要分给他,养的牲口要分给他,抓的奴隶要分给他,总之,投入的资源相当大,这要到头来是别人的种,自己岂不当了冤大头?不行,得明确一下产权,光长得像不行,还得让人一听他的名头就知道是我的后人。

  后代随父姓的历史,从此开始,延续至今。

  说到底,这是一个“投资问题”,没有相同姓氏作保,掌握资源的男人怎么敢放心出手?

  我们的姓,谁决定?

  到了现代,情况又稍有不同。

  自然人有决定自己姓名的权利,称为姓名权。《民法通则》里规定:公民享有姓名权,有权决定、使用和依照规定改变自己的姓名,禁止他人干涉、盗用、假冒。意思是说,你想姓啥叫啥都全凭你喜欢,只要不犯法都行。

  我们刚生下来的时候,牙齿都没,自然不能自己给自己起名,帮我们代行权利的是父母,《婚姻法》规定:子女可以随父姓,可以随母姓。这句话有一个非常有意思的语法变动,就是后一句里没有“”字,相信大家感觉得出来,如果是“子女可以随父姓,也可以随母姓”,读起来要顺当很多,为什么要弄得这么别扭呢?为了避免传达出暗示:随父姓比随母姓好。请体味以下说法:“用这个好,用那个也行”,“明晚一起吃饭吧,想吃粤菜,川菜也行”。

  由上可以看出,中国在法律层面并没有规定子女必须随哪一方姓,随父姓随母姓都是合法的。那为什么我们大部分人还是在随父姓呢?

  因为有两件事情还没有改变。

  一是风俗,或者说惯性,这种惯性延续数千年,随父姓成了天经地义的事情,反倒是不随父姓的小孩会被同龄人反复追问:你没爸爸吗?你是不是没爸爸?你不是亲生的吧?

  二是资源,其实大家都清楚,现在还不是真正的男女完全平等的社会,一般来说,男性掌握的资源确实比女性要多,谁手里有资源,谁就掌握话语权,谁的姓氏就更强势,反例就是所谓的“入赘”,掌握资源的女方不但能把姓氏传给后代,甚至能传给丈夫。

  结语

  决定我们姓氏的既不是我们自己的意愿,也不是法律的规定,而是性别上的资源分配现状,男女不平等导致男性拥有更多的资源,使男性可以传递自己的姓氏,而这种近乎独享的传递姓氏的权利又加剧了男女的不平等。

  所以,随父姓是男女社会地位不对等导致的结果之一,男女比例失衡也是地位不对等导致的结果之一。

  想通过鼓励随母姓来改变男女比例,的确有点摸错了庙门,可能在小范围内短时间内有一定效果,但长远来看,我并没有安徽长丰政府那样乐观。

  男女比例失衡的问题恐怕没那么简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