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山忠骨 浩气长存——访苏南反顽战役阵亡将士纪念塔

04.04.2016  12:08

  “天苍苍,水茫茫,石臼湖上是家乡。家乡处处起歌声,唱到东方现朝阳。”在江苏省南京市溧水区,这句歌谣至今仍在传唱。

  这首写于1943年春的《石臼渔歌》,表达了对抗战期间溧水幸福家园的赞美与惊叹。然而这份祥和却被妄图消灭人民抗日力量的国民党顽军所打破。1943年4月12日—15日,5000余名将士浴血奋战后,终以少胜多,取得了苏南反顽战役的胜利。为了纪念这场战役中牺牲的179名烈士,溧水政府修建了苏南反顽战役阵亡将士纪念塔。近日,记者走进纪念塔,瞻仰烈士英魂,聆听历史诉说。

  青山有幸埋忠骨

  烟花三月,溧水白马镇菜花正黄。记者沿着蜿蜒的小路,顺着踏青扫墓的人群,来到纪念塔所在地——回峰山北麓。

  站在山麓,瞻仰纪念塔,只见它背依青山,面向开阔田野,松柏葱郁,巍峨壮观。溧水区委党史工作办公室副主任卞新宏告诉记者,纪念塔根据山麓地形而建,主要分为三个区域:牌楼、碑亭、纪念塔。

  第一区域建有一座宽19米的牌楼,四柱三门,顶部覆盖琉璃瓦,正中匾额“浩气长存”四字映入眼帘。

  拾级而上,记者来到了第二区域,其中间部分矗立着一座碑亭。碑亭上刻着的碑文,为原新四军16旅旅长王必成所写,字字珠玑,展现了整个战役的过程。

  第三区域则建有一座纪念塔,其正面镌刻着原苏皖区党委书记、新四军16旅政委江渭清的题字:苏南反顽战役阵亡将士纪念塔。

  英名万古传飞将,正气千秋壮国魂。从牌楼到纪念塔共有221级台阶,代表着参战部队的番号,象征着战士们坚定的步伐。

  绝地逢生的战役

  “我婉转陈词,一再退让,仁至义尽,希冀国民党顽固派停止进攻,共御外敌,但均告无效。新四军16旅和抗大九分校共四个团五千余人,迫不得已,奋起自卫。”王必成在烈士墓碑上所书的短短几十字,记录了当时以少敌多、绝地逢生战役的苦衷。

  1943年3月,日伪军开始向地处苏南的茅山、太滆地区发起了大规模的“清乡”行动。就在这危急的时刻,国民党顽固派不但不打鬼子,反而撤走了在苏南等地对日伪军的防务,调动12个团15000余兵力,迂回包围、东西夹击,向驻扎在溧水地区的我苏南党政军机关和新四军16旅主力部队大举进攻。

  卞新宏告诉记者,2013年,在溧水举办的苏南反顽战役胜利70周年纪念活动上,王必成的夫人陈瑛摸着碑文回忆:“必成平时话不多,但在苏南反顽战役前的动员会上,听到江渭清政委对战士下命令时说‘你们完不成任务军法从事’后,他坚决补充道,‘江政委太客气了,你们完不成任务拿头来见!’

  1943年4月12日,王必成率领5000余人投入反顽作战。王必成分析认为,这不是一般的“摩擦”战斗,而是一场精心策划的“围剿”,必须杀开一条血路,尽快脱离险境。4月15日凌晨,第16旅一举冲垮顽军防线,掩护党政军机关转移到安全地带,成功化险为夷。

  在战役中,179名将士壮烈牺牲。

  先烈精神 永世不忘

  为了纪念苏南反顽战役的胜利,缅怀先烈,告慰忠魂,教育人民,中共溧水县委、县政府于1985年建造了这座苏南反顽战役阵亡将士纪念塔。

  如今,这里已成为当地著名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卞新宏告诉记者,每年都会有来自各地的烈士家属、党员前来祭奠、瞻仰。在溧水举办苏南反顽战役胜利70周年纪念活动之际,参加当年战役的老战士陈瑛、徐进,专程来到溧水,向烈士们敬献了花圈。卞新宏记得,当时已经91岁高龄的徐进老先生在纪念塔下感慨良多:“自从1945年离开后,我和一名老同志曾在1985年回来过一次。今天我又战地重游了。”回忆起当年的战争,老人的思路仍非常清晰,谈到当年牺牲的那些战友们,老人眼中闪烁着泪光。

  清明节前夕,溧水区委、区政府、各级党政机关工作人员,以及中小学学生代表纷纷来到纪念塔前,敬献花圈,告慰烈士英魂。这座苏南反顽战役阵亡将士纪念塔,在人们对英烈深厚的缅怀与感恩中越发熠熠生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