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农民当义务讲解员 为国外游客讲解高林村历史

28.09.2015  21:05

      原标题:张党权:高林村的义务讲解员

      张岳崧直系第七代后裔张党权,不仅义务维护着村里先人的古文物,还当起了张岳崧文化的义务讲解员,已经接待了近十万人次慕名而来的游客、学者。

      张党权在四合院里种青菜。

      文\图海南日报记者张杰

      向往“有文化的生活”

      “我的祖先张岳崧当年曾受林则徐委托,协理雷州和琼州禁烟事宜……”在定安县龙湖镇高林村的祠堂里,张党权正在给几位慕名而来的湖北籍学者访客,介绍着张岳崧的历史往事。游客们看着眼前这一栋栋有着一百多年历史的古建筑,听着张党权对张岳崧史实的如数家珍,大家对这位其貌不扬的“农民”刮目相看,纷纷竖指称赞,感慨此行收获良多。

      这样的场景,这样的如数家珍,这样的刮目相看,是这位张岳崧直系第七代后裔坚守了十多年来的常态。张岳崧是海南历史上唯一探花,其次子张钟彦登进士、四子张钟秀中举人、其孙张熊祥亦中举人,堪称“海南第一家”,其故居拥有“一方水土三代功名”的美誉。张岳崧故里高林村被誉为“中国历史文化名村”、“中国传统村落”。

      虽说是“名门之后”,可是张党权从小家境贫困,文革期间读完小学一年级,便辍学回家,可是他从骨子里就向往着像祖先一样“有文化的生活”。辍学后,他苦心自学,遇到不懂的字句,他会向村里一些侄字辈甚至孙字辈的学生讨教,后来,他不仅学会读书看报,还学会了用普通话给别人讲述祖先的荣光往事。

      由于高林村地处偏僻,交通不便,张岳崧当年留下的古建筑保护不力,也在风雨飘摇中日渐颓败。这里经济落后,村里的年轻人几乎都外出打工,剩下一些老人小孩在村里留守。可是,张岳崧在海南历史文化中的地位与影响力,每年依然吸引着不少游客、学者、官员及媒体记者等,前来探访,并且逐年增多,村里却没人有能力给客人详细介绍张岳崧的历史。

      作为张岳崧的直系后裔,张党权看在眼里,急在心里。2000年左右,原本外出打工谋生的张党权,决心回到村里,担当张岳崧历史文化的义务讲解员!为了更准确地讲解史实,他跟村里老辈长者长聊,他从书中报上阅读,他向来访文人权威讨教,不断恶补张岳崧的相关史实与事迹典故。近两年,为了加深对张岳崧的理解,加深对历史传统文化的理解,靠着低保过日子的张党权,还专门到海口参加一些传统文化讲堂及相关社会义工活动,进一步学习。

      在村口,张党权热情地给来访游客送椰子解渴。

      报纸是张党权家里的主要藏品。

      张党权有空还到海口城里,参加一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活动,参与学习并主动当义工。

      张党权接待慕名而来的爱尔兰游客。参观高林村后,这位爱尔兰朋友用英文留下对张岳崧的赞美。

      一个“不合格”的农民

      “他虽然是个清贫的农民,可是嘴里说的全是海南历史文化,他值得我们尊敬。”喜爱海南历史文化的著名评论员李晓宁教授,几次从北京前来探访高林村后,电话里对张党权颇为肯定。为了支持张党权的义务讲解工作,有几个好心人送了旧手机给他,他学会了用手机,热情而真诚地与不少到访的学者、文化名人、政府官员等,保持着联系与交流。而定安县退休干部曹绍烈,十多年来每月从退休金里拿出一百元资助他。村里人,也会不时从生活上对张党权给予帮助,以支持他的义务讲解工作。

      如今,49岁的张党权父母双逝,因为家境贫困,孑然一身,独自住在颇显破败的张岳崧故居里。他的“家”,除了一堆他珍藏的报纸刊物和一张床,一贫如洗。可是,这位“名门之后”在清贫中,毫无怨言,努力坚守着,十多年来,已经接待了近十万人次慕名而来的游客、学者。张党权,这位并“不合格”的农民,用一种别样的方式,在清贫之中,坚守着祖先的历史。

      “你们明年再来,我们村将会有大变化!”最近,张党权心情不错,在向访客道别时,总会留下这么一句话。原来,中央及省里各部门近年不断重视海南历史文化,今年即将拨专款修缮张岳崧宗祠及故居等古建筑,加强对这里珍贵历史文化的保护与传承工作。

      对于张党权来说,这样的消息,他已经等了好久好久,这着实让他喜出望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