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落单青年不孤单

05.12.2014  12:10

  春运火车票开售,很多在城里打拼了又一年的年轻人,开始兴奋地筹划着怎么回老家过个好年。可是,几家欢乐几家愁,也有不少大龄“落单”青年想到过年就开始发愁:回家怎么面对父母的催婚唠叨?

  笔者的朋友小石就是一位大龄“落单”青年。她老家在江西农村,北京师范大学研究生毕业后留在了北京,在一所中学当数学老师。她和好几个年过三十的同事到现在都还“单着”。

  这样的大龄“落单”青年在城市里越来越多。安居不易立足难是重要原因。小石省吃俭用一年也只能攒下4万元。为了买套属于自己的房子,小石的同事业余时间疲于当家教、做兼职。没办法,这年头没房谈恋爱都难言自尊。也基于这一点,小石坚决不跟同事谈恋爱。可是,除了同事,小石认识的人少之又少。在北京,小石举目无亲,城市对她而言,完全是一个陌生人社会。平时的社会交际,也就是偶尔同学吃吃饭,老乡聚聚会,“睁大眼睛物色,都没找到对得上眼的”。

  年龄越来越大,小石开始有意识地拓宽自己的交际圈子。为打掉交际圈小的“拦路虎”,小石不时参加一些青年社团的活动,“放下矜持”请熟人介绍,甚至网上交友。但由于缺少对交往对象的信任、主动性不够等,这些努力也是无果而终。

  小石至今“落单”的原因,深深刻上了时代烙印: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逐步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同时城镇化快速推进,农村熟人社会逐步向城市陌生人社会转型。城镇化让越来越多的农村人告别熟人社会,进入城市陌生人社会,社会关系、交际圈子需要重构,交往、相处方式需要刷新,其间的不适应在所难免。当高物质标准遭遇陌生人社会,大龄“落单”青年自然越来越多。

  社会转型不可挡,主动适应才是良策。年轻人需要适应陌生人社会的人际交往。积极顺应,主动融入,才能更好降低“落单”的可能性。熟人社会讲究血缘和地缘认同,陌生人社会更重视行为方式和价值判断的认同。熟人社会向陌生人社会的转变,重构社会信任是最重要的课题。陌生人社会迫切需要完善法治、诚信等制度体系建设,更好规范社会成员的行为方式,提升契约精神和诚信水平,让青年提升彼此间的信任水平,增强青年之间的价值认同。此外,青年人也要从实际出发,更加务实地确定择偶标准,树立打拼意识。用拼搏站稳脚跟,用拼搏赢得幸福、赢得未来。

  当然,转型期,社会婚恋观特别是家长的婚恋观也要与时俱进。在发达国家,晚婚晚育相当普遍,我国也在加速现代化,大龄“落单”不是什么洪水猛兽,应保持一颗平常心。全社会也要为年轻人成长创造良好条件。特别是提高社会保障水平,增强青年的安全感,让他们“落了单”也不心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