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思想 实事求是 走出办学新路子

24.10.2014  11:33

  ——我校召开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报告会

 

什么是应用型人才?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如何落在实处?校企合作应该如何推行?学生分散实习如何保证质量、有效监管?通过我校两个专业的实践探索,这些困扰很多专业负责人和高校管理者的问题在我校有了初步的解决方案。

10月23日下午,我校在报告厅召开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报告会,电子信息工程学院网络工程专业陈作聪教授和理工学院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薛长风教授分别就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研究与实践的问题向全校教师作了报告。报告由武耀廷校长主持,全体中层干部、专业负责人、课程负责人、教学督导和无课教师参加。


 

陈作聪教授从正确理解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的定位入题,讲述了网络工程专业如何依照人才培养目标来修订培养方案,确保培养方案的系统性和全局性,实现了两大亮点,即分段式考核和“课证融合”的课程内容。接着,陈作聪教授讲述了3+1模式的设计与实施,大四学年度分为三个阶段有序进行,并且通过校企合作开展活动、加强实践环节等推进产学研合作教育。最后,也是突出了专业特色的做法是加强网络教学资源的建设,包括建设专业教学信息网、在线教学平台、微博平台等,不仅拓展了课程内容,提高教学管理效率,还实现了对实践教学的有效监控,改变了以往实习“放羊式”管理方式。武耀廷校长将网络工程专业的做法亮点总结为:利用公共信息平台跟踪实践管理,解决了分散实习质量问题;如何利用现代教育工具改变教育教学方法;以及“课证融合”教学方法。


 

薛长风教授从反思教育模式入题,抛出三大疑问:何谓应用型人才?为何要培养应用型人才?以及如何培养应用型人才?并且尝试结合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近年来应用型人才培养情况来解答。首先,解放思想、转变观念,力求使专业办学适应专业发展、社会需求和学生就业的需要;其次,树立校企协同的人才培养理念,结合企业特点及合作诉求,以3+1培养模式创造条件主动促成合作;再次,构建校企协同合作机制,从调整人才培养方案入手将第七、八学期教学任务进行重新再分配,并且薛长风教授强调推行3+1培养模式并不是将学生“推给”企业,而是创造条件“将人才培养进行到底”,第七、八学期采取校企双重管理的方式,具体办法包括不减少学时和学分、半数实习半数论文等,这些做法有利于企业开展平顺合作,有利于学生合理安排考研、考公务员、就业等活动,有利于缓解实验室压力,有利于教师通年开展科研活动等;最后,薛长风教授介绍了产学研校企合作业已取得的成效。


 

武耀廷校长在总结发言时说,评建工作大多“落在纸上”,围绕论文和试卷做工作,对实习实训过程缺少监管,网络工程专业和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为破解学校发展的难点和学生“就业难”迈出了突破性步伐,走3+1教学模式有争议,但是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第一, 一定要解放思想 ,将市场的资源配置作用发挥出来,不能沿用计划经济体制下的惯性思维,而要充分考虑企业需求;第二, 一定要实事求是 ,尤其是学校管理部门,每个专业都应探索适合自己的人才培养方式和路径,学校也应给予创新的环境,不能“扣帽子”、“打棍子”;第三,全校 一定要形成氛围,尊重教师教学积极性和创造性 ,反对官话、套话、形式主义,另外试卷和论文等应该成为常规管理问题,全校应像这两个专业一样,更多思考和破解优秀人才培养的核心问题;第四,解决教学问题,下一步要重点关注“平时成绩”,是否与考勤、提问、平时作业挂钩,还要重点查找分散实习的问题,对学生和家长负责,监管到底,薛长风教授报告中所说的“不是将学生推给企业,而是创造条件 将人才培养进行到底 ”应该成为校企合作的准则!最后感谢大家静心聆听,感谢教授给予大家的精彩报告。

(责任编辑   郭万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