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驻军和武警部队建功世界屋脊

12.09.2015  12:16

  矗立在雪域高原的丰碑

  ——西藏驻军和武警部队建功世界屋脊纪实

  这是一幅意味深长的画面——今年“4·25”强震发生后,西藏聂拉木县樟木镇的商人和居民撤离灾区时,纷纷将房门、仓库钥匙放心地交给子弟兵,藏族老阿妈曲珍动情地说:“金珠玛米是咱值得信赖和拥戴的高原‘菩萨兵’。

  格桑花,是西藏人民心中最喜欢的花儿,寄托着高原儿女渴望幸福吉祥的美好心愿。50年来,西藏驻军和武警部队传承弘扬“老西藏精神”,矢志建功第二故乡,把大爱亲情遍洒千家万户,让幸福之花盛开城乡牧区,从藏北草原到藏南谷地、从藏西粮仓到藏东林海,高原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无不见证着雪域将士保一方平安、促一方发展、惠一方群众的丰功伟绩。

  上世纪50年代进藏至今,5000多名将士长眠风雪高原

  西藏平均海拔4000米,山高路险,气候无常,含氧量不足内地的40%。一代代戍边将士用青春和热血践行着忠贞誓言:“时刻把祖国和人民放在心中!

  西藏军区军史馆记载着这样一组数字:从上世纪50年代进藏至今,已有5000多名将士长眠在风雪高原。

  31年前,西藏军区原司令员张贵荣一上任就跋涉4500公里检查边防工作,因过度劳累突发心脏病,拉着马尾巴倒在边防线上,年仅49岁。一位将军倒下了,却有更多的官兵走上边防哨卡、走进训练场,守卫着西藏4000多公里的边境线和120多万平方公里的国土。

  在通往西藏军区边防某团的路上,有这样三棵“英雄树”——2007年3月2日,詹娘舍哨所遭遇雪崩灾害,3名战士用“绝不把领土守小了,绝不把主权守丢了”的豪迈誓言,将生命和忠魂永远镌刻在雪山之巅。

  为锤炼打得赢的“高原铁拳”,西藏军区某旅连续20年全员额、全建制、全装备赴海拔4500米以上地域驻训演习,全天候作战能力稳步提升。他们先后摸索出未来信息化条件下高寒山地作战战法、训法近百项,填补了41项高原训练空白。

  去年底,拉萨便民警务站民警多吉次仁因破获两起盗窃案,受到上级表彰。在获奖感言中,他这样感慨:“攀绝壁、趟冰河、练本领,是军营的磨砺锻造了我。”从2011年开始,西藏军地联合出台政策,招考部队优秀退伍战士进入地方基层政法系统,充实基层警务力量。凭借过硬的素质,他们成为保佑一方平安的“守护神”。

  军政军民团结是治边稳藏的基础。如今,无论是城镇还是农牧区,县县建有联治机构,村村设有联防点,党政军警民联防共治确保了一方平安。藏族同胞深情地说,有金珠玛米守护,我们就能过安心日子!

  在自然灾害频发的西藏,驻军和武警部队总是第一时间投入各类抢险救灾。亚东地震、甲玛矿难、那曲雪灾……一幅幅舍生忘死、冲锋在前的画面,一幕幕心手相连、携手救灾的场景,深深定格在西藏各族群众的心中。

  藏族老人益西班丹曾是拉萨哲蚌寺的活佛。每天早上,他都会围着布达拉宫、大昭寺转经祈祷四五个小时,“结束了转经的老人们,会结伴来到大昭寺附近的茶馆喝甜茶、吃藏面……”此情此景,让益西班丹倍感欣慰,“目前,西藏已经建成了中、西、藏医结合,以拉萨为中心、遍布城乡的医疗卫生网,以免费医疗为基础的农牧区医疗制度覆盖全体农牧民。

  往事并不如烟。在旧西藏,人均寿命只有35.5岁,婴幼儿死亡率高达430‰,这深深刺痛着军队医务工作者的心。

  82岁的藏族老阿妈次仁拉姆不会忘记,自己57岁患白内障后,20多年一直生活在黑暗中,是“李素芝医疗队”做手术让她重见光明。

  安多县的德吉老阿妈不会忘记,去年11月的一个深夜,患支气管炎20多年的她病情突然加重,那曲军分区门诊所护师彭燕和两名卫生员连夜乘车、骑马6个多小时赶到,及时挽救了她的生命。

  50年来,驻藏部队派出民族医疗分队6500多个,自治区30%的人口纳入了部队免费医疗体系。如今,西藏全区人均寿命已增加到68.17岁,婴儿死亡率下降到19.97‰。

声明:所有来源为“海口晚报”、“海口网”的内容信息,未经本网许可,不得转载!本网转载的其他文字、图片、音视频等信息,内容均来源于网络,并不代表本网观点,其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果您发现本网转载信息侵害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0898-66835631(传真),我们将及时核实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