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血荒”调查:血液供求失衡 临床用血不科学

03.02.2015  09:16

 在省血液中心,工作人员将冷藏的血浆紧急的送往各医院。刘孙谋 摄
 血液中心工作人员给血浆做记号,然后送到各医院。刘孙谋 摄

  远在白沙的兰丹仍在等待,等待一袋拯救她生命的血液能早日到来。为何我们会如此缺血?每年爱心献血的人数不少,为什么会“血荒”?面对这样的问题,省血液中心主任杨毅军有些委屈:“如果把血液比作产品,我作为企业面临的问题,我都无法左右,只能夹在中间拼命挣扎。

   谁在献血?

   团体献血占40%人群结构不合理

  在海南,每年到底有多少献血?省血液中心统计数据显示,自2011年以来,海南省献血人数和血量逐年增长,但2014年有所下降。

  2011年全省献血人数79078人次,献血总量26065150ml;2012年全省献血人数89927人次,总量29482750ml;2013年全省献血人数90513人次,总量29597050ml;2014年全省献血人数79798人次,总量25571700ml。

  从献血者的职业分布看,2014年献血者中,职员为16.88%,学生为17.15%,军人为4.3%,公务员为3.98%,医务人员为4.13%,农民为5.57%,教师为2.36%,工人2.94%,其他为42.68%。

  “献血人群结构不合理,更多要依赖团体,目前的团体献血占40%,街头献血点(献血屋)献血占40%,互助献血占20%。”海南省血液中心主任杨毅军说,海南省团体献血主力是部队、高校、医务人员和公务员,但这个群体总人数只有25万左右,对献血量的增加没有太大作用,而占全省绝大多数的800多万人献血比例低,对医疗用血的影响是巨大的。

  比如2013年,由于辖区内团体单位多,海口无偿献血人次占总人口比例25‰,三亚22‰。其他市县最高6.30‰,最低的仅0.86‰。

  目前全省献血人数仅占到全省人口比例约10‰。杨毅军说:“根据测算献血人口占总人口数20‰才能满足医疗用血需求,然而目前海南献血人口仅占10‰,缺口达一倍。

   不愿献血?

  互助献血起反作用无偿献“有偿”用

  杨毅军认为,海南大部分民众认为献血对身体有害,这个观念得扭转。但这不是不愿献血的唯一原因。前不久,因母亲患子宫癌急需手术而四处寻找互助献血的胡志刚说:“献血不方便是主要原因。”胡志刚当时在陵水找了找些同学、朋友帮忙献血。可陵水没有献血点。大家不能都跑来海口献血。

  有分析人士称,海南献血屋数量少、位置不合理,可及性和舒适性都不够,不利于公众自发献血。海口有5个街头献血点,三亚仅1个,除省血液中心设有分中心或供血库的市县之外,其他市县只能靠流动献血车每月定期开去,居民才能献血。而这样的流动采血又受天气、季节等影响,采血量难以稳定。

  此外,原本非常态的“互助献血”正在破坏大家对于献血献爱心的认识。

  有分析人士指出,海南由于常年供血紧张,互助献血已经成了病人手术的必备条件,“医院让家属去找人互助。作为家属,这是很困难的。这破坏了大家对无偿献血的认识。互助献血成为常态的、强制的机制后,引发的不会是大家对无偿献血观念的认同,更多的是反感。”该人士认为,这已经到一种比较严重的状态,“极有可能已经催生买卖血液的行为。

  另外一个最常用质疑的便是“无偿献血,为何有偿使用?

  杨毅军不知已经解释了多少回,“血液的采集、存储、检验等环节都需要花费,这些费用便是血液的钱。

   该怎么用?

  血液供需失衡临床用血需更科学

  面对“血荒”这样复杂的问题。杨毅军有时候更愿意将其简化为供求失衡。“供应不足,需求增加。从经济学角度看,这就是危机。

  近6年,全省献血人数呈阶梯状增长:2008年我省献血人数64496人次;2009年75412人次;2010年82259人次;2011年82899人次;2012年94404人次;2013年95512人次。

  与此同时,海南省病人数量也在快速增长。仅海南省医院,每年的病人增长率就在18%左右。全省平均病人增长率在10%左右。

  杨毅军解释:“献血量在涨,用血量也在涨。关键是,献血量的增长跟不上用血量的增长。这就是血液供求失衡的原因所在。”一种理想的解决办法或许是让更多的人参与献血,增加供血量。这也是为何相关部门一直呼吁无偿献血的原因所在。不过也有另外一种途径,那就是减少临床不合理用血。

  对于这一点,省血液中心机采科主任陈奋深有体会。曾经做过多年骨科医生的陈奋理解一线医务工作者的操作,“马上要面临一个手术了,从治疗的角度讲,总希望资源充分,于是随随便便就可以开出2个单位的血液。即使不用也希望备在那里,以防特殊情况。

  如今,转到血液中心工作后,陈奋转变了这样的观念,“临床上,有些血可以避免不用,要节约。”在陈奋看来,每一袋血液的背后都有一个故事,都必须用到最需要的地方。

  与此同时,省医院输血科主任夏兰也表示,要加强对临床医生用血的培训,提高每一袋血的使用率,更加科学血,才能减少血液供需的矛盾。

   怎么缓解?

  完善激励机制提升采血能力

  一碰到“血荒”,省血液中心里的人就要难受了。一方面,他们会接到来自全省各地大小医院的要血电话。他们知道,每一个电话背后都牵着一个病人,一个家庭,容不得闪失。

  另一方面,他们又不得不面对无法采集到足够血液的压力。看着预警边缘的血液储量,他们只能干着急。

  杨毅军形容这种状态:“如果血液中心是一个企业。原料我无法预估,不知道今天能采集多少血液,明天能采集多少。另一方面,需求我无法预计。说不定今天血液需求就很大,说不定明天就只要一两个单位。这怎么做?”如果血液中心真是企业,早垮了,“因为夹在中间,太难”。可如果他真是企业,也许就有更多办法。杨毅军说:“由于属于事业单位,也存在一定的制度性缺陷,比如缺乏有效的激励机制,以至于存在干多干少一个样的情况。其实由于血液中心仅靠财政维持,本身并无收益,机构只能保证正常运营。

  杨毅军常跟人提起:有时候去外地出差,看到别的城市,比如武汉地铁一号线出口两个建筑,一个治安亭,一个便是献血屋。还有济南趵突泉广场,也有献血屋。反观海南,原来三亚步行街的一个献血屋,最后不得不挪地方。

  “很多部门不太重视献血工作。这让我们怎么办?”杨毅军经常这样抱怨,抱怨的背后则是期望,“希望全社会都重视这项工作,这可是公益的。

  2日,杨毅军将这些意见带到了全省献血工作会上。或许将来,一套服务无偿献血的长效机制便会建立起来,彻底解决“血荒”。(敖坤 王洪旭 钟海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