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茅草屋搬进小楼房的海南黎族,变了啥?
中新网海口12月26日电 题:从茅草屋搬进小楼房的海南黎族,变了啥?
中新社记者 王辛莉 张茜翼 符宇群
67岁的黎族阿婆陈香兰今年在自家二层楼上开了一间茶叶作坊,一年卖了50斤五指山手工茶。世居五指山热带森林旁边的她,喜欢植物。十多年前到自己家附近的茶园上班,学会了制茶,结识了茶客。利用微信,她将家里种植的20亩茶叶销了出去。
五指山市位于海南岛中部山区,是黎族集聚地。因为生态良好,五指山红茶在中国茶业市场占有一席之地。近日,记者在该市水满乡目睹黎族农民盖起了一幢幢“茶楼”。
率先种植五指山树仔菜的黄金香在自家楼门前介绍致富经。符宇群 摄
中国黎族主要集居在海南,是海南最大的少数民族。新中国成立之初,黎族尚是“合亩制”原始家族生产方式。社会、经济整体落后。十多年前,记者去黎族地区采访,常见茅草屋村庄,男子们慵懒地聚在村口喝酒度日。黎族地区如何发展,成为摆在政府面前的一道难题。
五指山毛阳镇初保老村是黎族杆栏式传统民居代表,被列入中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王辛莉 摄
近期,中新社记者踏访海南保亭、琼中、乐东、白沙等多个民族自治县,多见村屋闭门落锁,村子静悄悄。一打听才知道,村民一早外出做工,傍晚才归。偶有黎族妇女午休在家中织黎锦。乡亲们多在为致富而忙碌。
黄秋葵种植是保亭黎族苗族自治县近年新兴的产业。龙头企业港海公司负责人杨伟宇说,黄秋葵每天产果每天采摘,倒逼一些懒散的村民每天做工,养成勤劳习惯。
深耕热带特色农业的黎族先行者还成为致富带头人。
五指山南圣镇同甲村是闻名乡里的树仔菜种植基地。黄金香6年前率先种树仔菜,带动多户村民种植。一公斤16元(人民币,下同)的田头收购价,让村民喜笑颜开。得知记者来访,她从田头赶回家中。2011年,她家土屋改建水泥平房。两年前,盖起一幢新楼。去年,她随市里组织的农村创业观摩活动,到宁夏培训学习。
初保村新村一景。王辛莉 摄
“过去我们文化程度低,商品经济意识淡薄,容易满足。有的地方山多地少,有的人家缺劳力,更没有资金和技术,导致生活贫困”,“现在我们要做新型黎族农民,种得出,卖得好,过更好的生活”。她说今年家里收入20万元。
融入市场经济,思想观念变了。在五指山投资茶园20年的女企业家郑丽娟说,以前一些黎族乡亲在茶园挣到一笔钱,觉得够用了,会旷工“溜人”,钱花完再回来做工。现在这种现象少了。随着海南经济发展,黎族百姓文化水平提高,工作机会多了。茶园初垦时,雇工每月500元,村民争相来。现在每月3000元还难寻人。他们不满足打工,更想自己当老板。
三亚市吉阳区民宿协会秘书长谭中仙是“80后”。大学毕业后在广东打工,3年前他回乡办起第一个由村民投资、自主经营的民宿。目前,这个位于亚龙湾国家旅游度假区的黎族村拥有客房1000多间,是海南最大的民宿村。“能带动乡亲一起办民宿,为家乡做点事,实现了我的人生价值。”
五指山毛阳镇初保老村是黎族杆栏式传统民居代表,沿山而建上下十层的茅草屋群颇为壮观。虽处深山,却常有游客慕名前来探奇。村书记王世文介绍,十年前村民响应政府号召,迁出茅屋搬进新村楼房。老村被列入中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村民期盼在保护中开发旅游。
发展需要人才。记者注意到,海南政府多年在民族地区的教育投入呈现效应。新生代黎族青年开始反哺家乡,成为民族建设的中坚力量。
在昌江黎族自治县王下乡,记者偶遇刚获聘该乡钱铁村村务委员的韩赛。今年6月,她从高校毕业,回到“海南香格里拉”美誉的家乡。她畅想将家乡资源串联起来,发展旅游业。驻钱铁村第一书记黄昌平说,老一代黎族村干部将退出,像韩赛这样新一代有文化有干劲的青年村干部,将为黎村带来新气象。
七十年来,黎族从刀耕火种、捕鱼狩猎的原始社会,到集体经济,再跨进市场经济,经历了生产方式到社会关系,直至思想迭代的震荡巨变。
多年前到昌江考古的中国科学院专家李超荣是海南黎族发展变迁的见证人。他说,过去人们对黎族地区是贫困落后的印象,现在是寻访黎族特色文化的旅游胜地。(完)
编辑:李奥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