苦难的磨练与人格的升华

18.12.2015  10:51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於贤德教授为我校师生作学术报告   12月16日晚上,广东外语外贸大学於贤德教授应邀在我校图书馆报告厅作题为《苦难的磨练与人格的升华》的学术报告。报告由我校人文学院副院长郑力乔主持, 2014、2015级汉语言专业师生共同聆听报告。
  於贤德教授介绍了作家严歌苓创作历程,以“女性的苦难书写”为主题深刻解读严歌苓对女性的理解。他从严歌苓笔下的女权描写,并联系到当今社会女大学生上当受骗的普遍现象,提出女性是弱势群体。於贤德教授剖析严歌苓的作品,并对严歌苓作品的共性与个性做出分析。於教授以多灾多难的悲惨命运、受苦受难的生命磨练、救苦救难的人生境界三方面向同学们解读了严歌苓的女性苦难书写问题。 於贤德教授说,严歌苓笔下的那些受苦受难的女性,几乎都是在多种多样的困难、灾祸、危险中接受考验,她们经历困苦的严重性到了令人难以置信的地步。於贤德教授总结出让女性遭受困苦的三个主要原因:战争、贫困、人性的弱点。
  针对女性受苦受难的生命磨练,於贤德教授认为严歌苓小说创作中对于女性生存状态的认识具有特别的深刻性。於贤德教授讲述严歌苓的多部作品,《小姨多鹤》中的日本战争遗骨竹内多鹤,才十六岁却要面对无穷无尽的灾难;《床畔》中的万红在救赎就难中矢志不渝,展现热情的女性美;於贤德教授认为严歌苓作品存在相似性,善于在小说作品中塑造受灾女性的形象,如《老师好美》等。而《谁家有女初养成》则揭示造成人性邪恶丑陋的现象,深度讲解理性和超我的人生哲理。 於贤德教授说,严歌苓作品有一种救苦救难的人生境界。她的作品的人物角色构思有其必然性,其中角色注重突出纯洁的女性内心以及热爱世界、自然、人类的女性情怀。严歌苓的女性主角保持着天然与佛性,多为人生大彻大悟后历经劫波,她们的人性像火炬般鲜艳明亮。 郑力乔副院长总结时说,於贤德教授教给我们一种新的阅读方法,深入作品,靠近作家的人文感受。同时,阅读时融入个人人生体验,将专业知识融汇贯通,可更深层次的理解作家、作品的感受。文学不仅仅是专业知识的学习,也是人文素质的培养。   拓展阅读:於贤德,浙江省宁波市人。浙江师范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中山大学文艺学专业硕士,武汉大学哲学专业博士。现为浙江万里学院文化与传播学院教授、院长,广东外语外贸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兼任广东省美学学会副会长、广东省中国文学学会副会长,同时担任浙江大学人文旅游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中国古桥研究会研究委员与暨南大学海外华文文学与华语媒体研究中心学术委员。(摄影 李新) (责任编辑 郭万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