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制墨与海南松烟

26.01.2015  17:10

      海口市五公祠景区内“苏公祠”壁画上,有苏轼在海南制墨的画面。

      动手研墨至今仍是不少书家的一大乐趣。

      苏轼雕像

      墨是中国古代文人日常几乎唯一的书写着色涂料,古人对治墨用墨非常用心,工艺技巧不断推陈出新。而一些知名的文人也对研究制墨和用墨乐此不疲,北宋文学大家苏轼就是其中之一。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诗文书画皆精,他对于墨的研究、论述和鉴赏,都极其精当,对丰富和发展宋乃至后世的墨文化居功至伟。苏轼对墨情有独钟,他曾说:“吾有墨七十枚,而犹求取之不已,不近愚邪?是可嗤也。”他不仅藏墨甚丰,擅长品墨,而且出于对墨的爱好他还自己制墨。

      他与制墨大家中的两潘(潘谷、潘衡)的故事也流传至今。而罕为人知的是,苏轼制墨与海南还颇有渊源,尤其是其亲自命名的“海南松烟”更是因此而在国内有了一定的声名。

      神交潘谷论制墨

      与苏轼同时代的制墨大家潘谷,善于制墨,善于验墨。而且世人对其评价是为人高尚,很有风度和义气,得到了各界的好评。苏轼虽然不认识潘谷,但听到他的故事后亦赞不绝口,既作文、又作诗热情地表扬他。

      苏轼曾在《孙祖志寄墨》诗中称赞潘谷:徂徕无老松,易水无良工,珍材取乐浪,妙手惟潘翁。鱼胞熟万杵,犀角盘双龙,墨成不敢用,进入蓬莱宫;金笺溅飞白,瑞雾索长虹,遥怜醉常待,一笑开天容。

      能得到苏轼如此高度赞誉的潘谷究竟是一位什么样的人呢?

      宋何薳《春渚纪闻》中曾记载,潘谷手艺高明,造墨用胶少而墨“遇湿不败”。潘谷又能改造高丽、新罗(今朝鲜)的墨,使其既黑且光。潘谷检验墨的品质的能力尤其传神。宋黄庭坚《山谷题跋》曾称其“摸索便知精觕”,曾经用手隔着锦囊摸,便马上知道锦囊中放的是廷珪墨。对此,苏东坡都非常佩服,所以才有惊叹“妙手惟潘翁!”

      元丰(1078-1085)末年,苏轼的朋友孙祖志给他寄来一些墨,他回报给他四首诗。其中之一就专门论述了潘谷的墨法:“徂徕无老松(徂徕山,在山东兖州),易水无良工(易水,在河北易县)。珍材取乐浪(乐浪,今朝鲜北部),妙手惟潘翁。鱼胞熟万杵,犀角盘双龙。墨成不敢用,进入蓬莱宫”。

      全诗的意思是说,如果没有徂徕山中千百年的老松烧出来的好烟炱,易水一带就不会出现优秀的墨匠,强调优质松烟对制造好墨的重要性。乐浪那个地方虽然有上好的松烟,但因制不得法,不能造出佳墨。潘谷妙手予以改造,加入鱼胞胶(能增黑),再杵墨剂以万计令熟透,制出来的墨锭装饰着双龙花纹,就像犀牛角般细腻滑润,非常光黑,是绝妙好墨。不敢轻用,惟有进献给皇宫里的天子。

      在这首诗中,苏东坡总结了潘谷的制墨经验,用好松烟,加入鱼胞胶,再反复杵打上万遍,就可以获得上佳的墨。这成为后世制墨人遵循的一个技法。

      苏轼后来在《书别造高丽墨》一文中记载了自己体会和试验潘谷制墨技法的故事:“余得高丽墨,碎之,杂以潘谷墨,以清悟和墨法剂之为握子,殊可用。故知天下无弃物也,在处之如何尔。和墨惟胶当乃佳,胶当而不失清和,乃为难耳。清悟墨胶水寒之,可切作水精脍也。”

上一页 | 1 2 | 下一页 分享 网友评论 登录|注册 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管理员提示】
·在发布信息时,请您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有关法律、法规,并尊重网上道德;
·因您的言论直接或间接导致的民事或刑事法律责任由您个人承担;
·管理人员有权根据栏目需要对留言内容进行删改。

新闻中心 在线首页 投诉报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