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俭的贪官该被嘲笑成葛朗台吗
巴尔扎克笔下的葛朗台是吝啬鬼的典型代表,谁又会想到,现实生活中也有“葛朗台式”的人物,还是个贪官。他就是江苏镇江市民防局原局长朱冬生。一方面他大肆受贿,把持审批权,搞权钱交易。另一方面,他在生活中极端节俭。为了省汽油钱,他坐公交下乡买豆腐;平时穿着也不讲究,都是掉色、破损的旧衣裳。近日,朱冬生因犯受贿罪被镇江市中级人民法院判处有期徒刑11年,并处没收财产50万元。法院最终认定的朱冬生的受贿金额,接近200万元。(《现代快报》7月13日)
颇为奇怪的是,上述报道在网络中引起的反响,除了少部分人附和媒体习惯性地奚落、“痛打落水狗”之外,更多网友反把它当成对朱冬生的变相“表扬”——“绝对是个好官、清官,生活如此简朴,或许是因为家庭遇到困难了才贪的,200万对这样一个级别的官员来说真不叫贪”,“现在这样的官已经绝迹了,还坐公交车自己买豆腐,我觉得已经是很清廉了”……
这样的舆情反应也许是出乎作出上述报道的记者和编辑的意料,因为其本意不仅是要报道贪官的腐败,更是要嘲笑贪官的“守财奴”本色,因此才会将他比喻成葛朗台。暂且不谈一个地方处级干部贪污200万元多不多,也不谈网友“认贪作廉”的评论是否理性、客观,单说报道者对贪官节俭生活习惯性的嘲讽,说实话,其实有些难以让人理解,似乎贪官非要生活奢靡才是正常的,日子过得节俭的贪官就活该被嘲讽,就是“吝啬鬼的典型代表”。可是,这种逻辑真的成立吗?
如果是一个好官,他生活简朴到还要坐公交下乡买豆腐并且穿掉色、破损的旧衣服,那一定是值得称颂的美谈;可一旦他被证明是个贪官,则所有原本值得肯定的东西瞬间都成了应该被奚落的理由。倘若如此,那节俭到底是好事还是坏事?又或者,一般人节俭是好事,贪官节俭就是坏事?在我看来,贪腐的归贪腐,节俭的归节俭,本身就应该是一码归一码,而不应该“一荣俱荣,一损俱损”,好的就好到没有一点毛病,坏的就坏到彻底一无是处。
在普通人的生活经验里,200万元也是经不起怎么挥霍的,而坐公交、穿旧衣也实在是再正常不过的;为什么将这些安到一个贪官身上,瞬间就变成了“葛朗台式”的人物呢?反对奢靡崇尚节俭,不是一块任人拿捏的橡皮泥,它的价值判断不因主体不同而不断“变色”。贪官当然必须受到法律的严惩,但节俭本身并不因贪官而变得可笑。官员坐公交下乡买豆腐,比起派司机开公车下乡买豆腐,在任何情境下也都是更好的,而不是更坏。过去树立正面典型时动辄“高大全”的那一套,不应该在相反的维度上继续“痛打贪官落水狗”的报道。
编辑:叶霖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