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提高未成年人自我保护意识?过度保护不如教孩子自护

05.01.2016  23:37

心里》第四期。

   海口网1月5日消息 (记者陈五男 钟元韬 摄影报道)在这个纷杂的社会中,未成年人面临着不少陷阱和危险,自我保护意识是他们作为一个独立个体在社会中生存下去的基本保障。如何提高未成年人的自我保护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家长们该怎样对其进行教育和引导?由海口市文明办和海口网联合主办的海南省首家网络心理互动平台——《心里》访谈第四期关注未成年人自我保护意识,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齐有伟表示,家长们要分情况对孩子进行自护教育,提高自我保护意识,学会保护自己是孩子成长过程中重要的一步。 

  缺乏安全意识成“意外受伤”主因

  在刚刚过去的2015年,未成年人被伤害的案件屡屡发生,无论是安徽4名男童被杀案,还是多起未成年人性侵案,都引发了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未成年人为何频频惨遭毒手?齐有伟表示,从心理学角度分析,此阶段刚好处于第一逆反期,孩子在这一阶段有其特殊的心理需求和行为表现,希望父母和亲近的人接纳自己“长大了”并“很能干”的“现实”,特别喜欢听到“你很棒”、“你很乖”的赞美。“正是因为容易接受外界伪善评价,对危险的判别能力差,缺乏安全意识,才给了不法分子可趁之机。

  “法律意识薄弱、性教育的缺失以及害羞、害怕心理的作怪,使得未成年人在受到伤害后,不愿将事情告知家长或老师。”齐有伟表示,如果受害者内心的压力得不到纾解,将会影响其生活、学习,甚至今后的婚姻。可能出现忧郁自卑倾向,形成反社会人格。

  保护未成年人 家庭成第一道“防线

  “保护未成年人,需要家庭、学校、社会共同出力,家庭是第一道‘防线’。”齐有伟表示,各地层出不穷的未成年遭受性侵等案件多见报端,增强未成年人的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迫在眉睫,而这种能力和意识的培养很大程度上有赖于家庭教育。

  齐有伟再三强调,家长要随时留意观察孩子,多注意孩子生活上的细节,一旦发现异常情况,在取得孩子理解和配合的前提下,采取相应的措施和办法,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弥补外界造成的伤害。

  “无微不至”式照顾不如教其“如何自护

  家长们由于过度担心孩子受到伤害,对孩子的照顾可谓到了“无微不至”的程度,这样的保护不仅不能让孩子避免外界伤害,反而会导致孩子懦弱胆小,在遇到危险时更加不知如何进行自我保护。“这些都是坏叔叔、坏阿姨,他们主动跟你说话都是想把你带走的。”齐有伟说,家长其实不必对孩子进行这种草木皆兵式的教育,长此以往,孩子们会认为社会上都是坏人,不相信任何人,不仅是对陌生人,可能连对待亲人都带有戒心,不利于孩子的正常交往。

  “坏叔叔、坏阿姨确实也存在,重要的是,教孩子如何识别,正确防范。”齐有伟建议,在家庭教育中要重视对孩子自护意识的教育,平时看到涉及未成年人受到侵害的例子,可告知孩子在遇到陌生人时如何应对。例如,有陌生人打招呼要尽量远离,拒绝陌生人的无故示好,有危险发生要大声喊叫,在学校和同学们的相处中要注意语言、动作,明确知道自己的身体哪里是绝对不能碰的等等。

  “发展自我保护意识、学会保护自己是孩子成长过程中的重要一步。”齐有伟表示,在这个阶段,很大程度上仍需要家庭、学校的介入,给他们确立一些正确自我保护的方法和树立一个明辨是非的标准。

 

点击进入海口网心里频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