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当年为何对日本进行核攻击?

04.08.2015  18:42

  中新网8月4日电 日本新华侨报4日刊文称,二战期间,美国贸然采取向日本扔核武器,对广岛和长崎的两次核攻击,不仅在当时即造成了约21万人死亡,更在日本人的心理留下了难以平复的创伤。为了使历史的悲剧不再重演,唯一的选择就是永远走和平发展的道路。

  文章摘编如下:

  日本爱知县蒲郡市三河湾国立公园内三根山顶,有被远东国际军事法庭判处绞刑的东条英机等7名甲级战犯的坟墓,墓碑起首就是对日本战败原因的总结:“由于美国投放原子弹、苏联背弃互不侵犯条约、资源不足,日本最终战败……

  原子弹被认为是使日本战败投降的首要原因。但原英国首相丘吉尔在回忆录中写道:“认为日本的命运是由原子弹决定的,实在是一种错误。在第一颗原子弹投下前,日本的失败早已成定局。

  既然“日本的失败早已成定局”,美国为何要对日本进行核攻击?有一种较流行的说法认为,随着美军向日本缓慢而艰苦的推进,日军愈益显示出其冷酷无情和桀骜不驯的杀人机器本性。以原子弹敦促日本投降,可避免50万至100万美军牺牲,尽早结束战争。

  但是,近年有学者对此提出质疑,理由是,根据1945年6月18日白宫会议资料,美国预测1945年11月1日实施“奥林匹克计划”即九州登陆作战,可能阵亡的人数“在2万人以内”。或许这一数字是根据冲绳战役美军阵亡1.2万人而测算出的,未必准确,但“50万到100万”未免有夸大之嫌。为何夸大?不少学者认为,这是为了强调“投放原子弹是必要的,是正当的人道行为”。

  在丘吉尔的回忆录中,有美国为何要对日本进行核攻击的真正目的的论述,即“美国不愿苏联参加对日作战”。确实,原子弹实验成功前,美英两国都曾强烈要求苏联参战。原子弹实验成功后,美英两国最初却有意排斥苏联签署敦促日本投降的波茨坦公告。

  对美国、日本和苏联外交档案的最新研究显示,杜鲁门试图用原子弹“吓唬”苏联人。美国在波茨坦会议刚结束就向日本投放原子弹,是因为在这次会议上,斯大林要求分享对日本的占领使杜鲁门感到非常为难。

  在7月24日的波茨坦会议上,杜鲁门以非正式方式告诉斯大林“美国已拥有一种具有空前毁灭性能的新式武器”,斯大林对杜鲁门说:“希望能好好利用它来打击日本。”斯大林的这种态度令杜鲁门决定使用原子弹“使苏联变得更好说话”。由于苏联军队占领了东欧大部分地区,杜鲁门急于想在苏联参战之前使用原子弹,就是想用原子弹完全独立地结束远东战争,不依靠苏联,以便日后在解决东亚问题时掌握发言权。

  另外,按照美国海军上将李海的说法,“科学家和一些其他的人们想要进行实战试验。因为这个计划耗费了总计20亿美元的经费。”一个和“曼哈顿计划”具有密切关系的高级官员曾这样说道:“这颗原子弹必须成功,因为在它身上已经用了许多的金钱。假使失败,我们对于这样巨大的费用又将怎样交代呢?

  想到人们的批评就会令人感到害怕……当这颗原子弹完成并投下之后,所有一切有关的人员所感到的安慰非常巨大,有如释重负之感。”

  对广岛和长崎的两次核攻击,不仅在当时即造成了约21万人死亡,更在日本人的心理留下了难以平复的创伤。为了使历史的悲剧不再重演,唯一的选择就是永远走和平发展的道路。(冯 玮)

编辑:王晓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