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美合革命根据地曾云集全岛千名爱国青年

23.04.2015  12:44

      1940年,琼崖特委和独立总队领导机关西迁,在澄迈、临高、琼山(六区)交界处建立美合革命根据地

      抗日烽火映林莽

      曾活跃在美合革命根据地的琼崖革命老战士李玉英的回忆录。本报记者孙慧翻拍

      美合革命根据地所处的澄迈县西达农场昆仑分场,如今青山葱郁,林木茂盛。本报记者李幸璜摄

      75年前,在澄迈、临高、琼山(六区)交界的山区里隐藏着一个“红色世界”,革命力量在此聚集,点燃了星星之火,在革命转入低潮的形势下,重新聚集革命力量,开创了武装夺取政权的新局面,为解放海南岛照亮了胜利前进的航程。

      在那片山林里,曾有一群崇尚自由民主的革命者,劈山开荒,建立学校、医院、报社……在那片荒蛮的森林里保存了琼崖火种,并通过一个个农民、工人、革命者心载手捧,一一传递,直至火种星星燎原,照亮黎明前的黑暗,照亮海南岛。

      岁月沧桑,青岭葱郁。75年后,当重新回到那片青山林莽,昔日的革命遗址已被岁月隐埋,唯有那山脚下的红色纪念碑巍然耸立,默默诉说着当年的峥嵘岁月。风吹丛林哗哗作响,仿佛英魂那铿锵有力的誓言……

      红色电波引航向

      那是一个人人平等的红色世界,那是一段烽火硝烟的青春时光。

      当回忆起75年前在美合根据地的那段激情岁月,琼崖革命老战士、97岁老人李玉英浑浊的眼睛里闪现出光芒:“那是一段非常难忘的岁月,我们白天种地砍柴、制作武器、印刷宣传册,晚上学知识,宣讲革命思想,在精神和物质上都很充足。”

      1940年2月,中共琼崖特委、独立总队领导机关在冯白驹的率领下,经过一个多月的艰苦行军,来到澄迈、临高、琼山(六区)交界处的美合地区,准备停歇几天,再继续向西南山区前进。

      此时,日军已开始向活动在那大附近的独立总队第三大队发起进攻,国民党琼崖党政机关、部分武装力量和几个县的政府及游击队也都集中在五指山腹地及其周围。在这种情况下继续向西南山区前进显然是困难的。于是,琼崖特委决定,先在美合山区建立抗日根据地,后再伺机向五指山发展。

      美合山区,方圆50公里,这里接近五指山区的白沙县边境,山林茂密,不多的村庄错落其间。近一万居民中,大部分是客家人和黎族、苗族同胞,人口虽少,但粮食丰足。重峦叠嶂的山林,让日军和国民党的大炮坦克犯了难,也成了琼崖独立总队战士们革命前线的天然屏障。

      在确定建立美合根据地后,中共琼崖特委从东线根据地抽调了大批干部组成若干工作队,深入美合村及其周围地区,发动群众,清匪除霸,安定民心。特委把美合作为一个特区,成立了以谢志德为区委书记的区委会,在美合内外仁兴、岭仑、岭南、兰洋、南坤等乡建立了党的基层组织。

      在琼崖独立总队的革命激情感染下,美合根据地的各乡农民成立了“农民抗日救国会”“青年抗日救国会”“妇女抗日救国会”等抗日民众团体。在根据地内,迅速建立了一支农民武装,建立了几个乡的抗日民主政权。经过一段时间的宣传和动员,美合周围各区、乡的青年,积极响应特委的号召,报名参军参战,保家卫国。先后有100多名青年加入独立总队。

      根据地建成后,美合成了当时琼崖共产党抗战的总指挥部。美合村西边的苦香岭,成了当时琼崖特委与党中央沟通的基地。峰似三角,在这座海拔312米的山上,琼崖特委设置了电台,红色电波频频发出,实现了与远在延安的党中央无线电直接联络,使琼崖能够经常地及时地听到中央指示,保证了琼崖抗战沿着中央指引的航向前进。

      “引领抗战方向,输送抗战干部,自制并输送装备弹药。”澄迈县党史办主任王邦照说,从1940年年初建立到年底被侵占,美合根据地的存在时间并不长,但这个根据地的革命者和民众们,在危难之中发出了抗争的强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