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丽蝶变容颜改 一抹乡愁思椰城

08.06.2018  21:33

经治理后,老海口人记忆中清澈透亮的美舍河又回来了。

  漫漫时光,为海口这座城市积淀出灿烂厚重的历史;浓墨重彩的革命史,点燃了这片土地的红色情怀;天蓝、水清、山青的风光,是这片土地最美的妆容……

  海口在城市更新“五化”先行中华丽蝶变,焕发新颜,一座座历史文化区、一个个绿地公园、一池池河湖碧水,如雨后春笋呈现给市民游客。海口在城市更新的同时,注重历史文化内涵的挖掘与培育,激活在岁月长河中的历史“记忆”,唤醒人们的乡愁情怀。

  那一河水清澈美丽回归

  6月3日上午,朝阳使劲透过一层阴云,将些许金光洒在美舍河水面上。美舍河白龙路段的小游园里,人们三五成群或谈笑风生,或锻炼身体,或沿着河边栈道散心。

  70多岁的符老凭栏望向河面,风拂过,一片落叶悠然平躺水面。“记忆中那清澈的美舍河又回来了。”在符老的记忆中,几十年前的美舍河清澈透亮,大人小孩都可以在水里游泳。但到了上世纪九十年代,随着生活污水及各种废弃物的排放,海口的“母亲河”美舍河病了,变得又黑又臭,符老也因此被难闻的异味折磨了几十年,连吃饭都不敢开窗。“现在水清了,鱼儿也回来了,我和老伴也可以经常在这里散心,度过晚年时光。

  海口去年启动了美舍河综合治理工程,从城市设计角度出发,将美舍河修复和城市设计融为一体,采取“业主+施工企业+专业顾问+政府监管的“PPP+EPC+跟踪审计+全程监管”的模式,采用“控源截污、内源治理、生态修复、景观提升”的多元系统水环境提升战略,以系统思维的方式融入海绵城市、生态治水、基础设施修复、城市更新等理念进行生态治水和生态修复。率先在全省推行河长制、创新治水工作机制,变“九龙治水”为“一龙治水”,加快推进湿地保护及修复,并选取其中最难的五个点作为一期水体治理的示范段进行综合治理,打造海口水体治理样板工程。美舍河综合治理工程,进一步激活了城市的发展动能,提升城市的颜值和价值,打造贯穿城区南北的重要水生态景观廊道。

  河岸葱绿,鱼儿游弋,白鹭归巢,游人如织……如今的美舍河美丽回归,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市民游客前来游玩。美舍河,已成为海口最时尚的水文化景观名片和生态文明建设的示范窗口。

美孝村的火山石记录着抗战的故事。

  那一面墙承载满腔热血

  海口在文明生态村的建设中围绕不同地理特色和生活风貌,突出地域特色,打造独具海口特色、海口味道的文明生态村。同时,保护村落历史建筑,挖掘红色革命文化,让历史记忆得到传承发扬。

  海口羊山地区的古村落群,是海口最具火山特色的古老村寨。万年火山,千百年古村落,遮掩于茂密树林里。那一块块乌黑的火山石,记忆着一代又一代人抵御外敌、赶跑贼寇的热血故事。

  美孝村有一面“抗日墙”,全长1780米,高6米,宽2米,由大大小小的火山石垒成。据村里人讲,这面墙最早是村民为防止盗贼进村抢劫,于清光绪年间自发建筑的“防盗墙”。抗战爆发后,凭这道墙的掩护和巧设其中的迷宫暗道,抗日军民一次次粉碎日寇的清剿计划,于是这面墙便成了“抗日墙”。

  6月3日,村里老人陈爷爷介绍,1939年,日军侵略海南岛,将魔爪伸向了永兴,美孝村的“抗日墙”成为抵御抗击日寇的坚固堡垒。当时美孝村驻有一支游击队,日军曾多次组织对美孝村的正面攻击,但每次都被英勇的抗日游击队与抗日村民狠狠回击。在正面进攻受挫后,日军又组织袭击美孝村,当他们距离村还有几百米远的时候,被村暗哨发现并火速报告驻守在村里的游击队。村民组织了70多支粉药枪和两门木头炮,配合游击队迅速进入围墙设有射击孔的有利位置。待鬼子靠近村围墙几十米时枪炮齐鸣,又一次击退了日军的偷袭计划。

  “在还小的时候,我父亲那一代人经历战火,用热血之躯护住了家园。”陈爷爷轻抚着历经沧桑的抗日墙说:“现在还可以在墙上找到当年抗战时留下的弹孔。”陈爷爷告诉记者,他经常跟后辈们提起先辈们的事迹,鼓励后辈们继承先辈遗志,去开创一片属于自己的新天地。

  那一抹乡愁跨越40年

  6月3日,在骑楼街区中山路步行街,一位白发苍苍的老人双手抚摸着骑楼的廊柱,嘴里喃喃自语地说:“模样还是当年骑楼的样子,只是现在变得更整洁优雅了。

  老人吴超已经70多岁了,是名华侨,30多岁时随父母去了新加坡,一晃40年过去了,他却始终没有改变“回家看看”的念头。“趁着自己还能走动,还是回来看看吧。”吴超说,他年轻的时候随父母做生意,曾住在水巷口一带,每天进出货时,骑楼老街是必经之地。“再看一眼生我养我的故土,人年纪越大对家乡就越怀念。

  记者从海口骑楼老街投资开发有限公司获悉,秉承“重塑”与“重现”历史遗迹的理念,海口骑楼历史文化街区在改造的过程中坚持修旧如旧,补新以新,既做“加法”,也做“减法”,妥善处理好“拆、改、留”的关系,延续历史文脉,留存乡愁记忆。坚守“抢救第一、保护为主、加强管理、合理利用”和“修旧如旧、恢复原状”的原则,重点保护历史遗存的原物,保护历史信息的真实载体,延续城市的历史发展脉络。同时,为活化街区发展寻觅出路,在继承中创新,树立独有的文化标杆,激发骑楼老街文化创造的活力与激情,打造“骑楼印象”,提升城市品质,让更多的市民游客获得更实在的文化认同感,不断提升城市软环境,刷新城市好感度。

  百年坚守,气象万千。老街的一砖一瓦都承载着满满的乡愁记忆,骑楼串起了近代海口的变迁史,它是那个时代里至高至淳的精神寄托,也是华侨先辈们栉风沭雨、勇往直前高贵品格的象征,更是当代海口城市文化生生不息最直观的表现。

升级改造中的万绿园保存着几十年来市民的“绿色记忆”。

  记者手记

  城市记忆

  留住海口

  一个值得认同的“城市记忆”,应该是人类共同的记忆。城市的历史积淀,赋予城市以个性化的生命。而每个城市都应该有一些文化街区,它已不仅仅是商业,还彰显着城市的独特性格,承载着这座城市的独有记忆。

  “这样会让每个要到这里、到过这里或住在这里的居民或游客,都能够找到这座城市的过去、享受这座城市的现在、看到这座城市的未来。这应该就是城市记忆档案了。”有学者指出,“打造特色街区,就是要更好地保护城市历史空间,传承传统街区风貌,提升城市品质,进而保护和利用好城市记忆档案。

  海口在城市更新的进程中,更应注重“城市记忆”的财富,这笔财富自身既产生永续的人文意义与情节,又具有无限的与时俱增的经济、社会和文化价值,甚至在很大程度还构成了个人“城市文化资本”与文化心理符号。

  那一片翠绿

  牵动一座城

  6月4日上午,被称作“海口绿肺”“城市会客厅”的万绿园里,鸟儿齐鸣,松鼠欢跃,绿意盎然。“20多年前,这里只是一片淤泥遍布的滩涂。”市民王凤仙说,如今的万绿园却变成了海口的名片,深受市民喜爱,晚上还可以站在园内遥看滨海大道绚丽的灯光秀。

  1994年10月18日,海口市决定全市军民共建万绿园。从那之后,建设万绿园的帷幕拉开了。

  “这好似一针强心剂,让全市人民都为之振奋。”王凤仙回忆,当时海口四套班子、市直机关、各市县兄弟单位、企业家、大中小学生、普通市民甚至海外乡亲,纷纷为万绿园的建设捐款,形成了一股涌动椰城的热潮。“让万绿园先绿起来”“全民共建万绿园”成了海口人民共同的心愿。

  “屯昌林”“海航林”“北航园”“东汇园”……只要稍微留意,不难发现万绿园里许多大石头上都刻着爱心单位或企业的名字。记者从万绿园管理处获悉,一直到现在,很多爱心人士、企业和单位仍在为万绿园的建设贡献树木、座椅等。在一片椰林里有许多植树纪念的石碑,碑上落款的年限从20世纪90年代跨越到21世纪,不少外国人也参与了植树。

  现在万绿园仍在升级改造中,改造时仍然保留着市民们几十年来的“绿色记忆及情怀”,同时融入了现代元素,让“绿”动起来,进一步激活人们对万绿园的爱意。

  万绿园原先夜间景观不足,园区夜间利用率不高。在改造夜景方面,万绿园重点打造核心区灯光、通海廊道荧光路、观海廊架灯光秀、落叶灯光谷、内湖驳岸灯光、西入口序列棕榈灯光路、大树夜景照明及基础园路照明。主入口增加景观特色灯架,提升入口形象,以特色中轴景观加强主入口与水景观的联系性。

  滨海大道实施“五化”后,站在万绿园的观景广场,可欣赏海口最美灯光秀。马路对面滨海大道南侧一排高楼大厦上的灯光绚丽多彩,与景区内宜人景色交相呼应,为市民增加了夜景灯光观赏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