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海口,向“白色污染”宣战!
一次性塑料制品在大大方便人类生活的同时,对自然生态造成的负担却越来越沉重:不少动物因误食塑料导致死亡,或因塑料制品造成身体上的伤害;塑料分解对土壤的酸碱度产生不良影响,使土壤环境恶化,严重影响农作物生长……由于其化学结构稳定,塑料制品在自然环境中可能数十年,甚至数百年都不会被分解。
随着生态环保理念日渐深入人心,海口向“白色污染”宣战的态度愈发坚决。针对“白色污染”,今年4月26日,海口市正式发布《关于开展海口市禁止生产销售使用一次性不可降解塑料制品试点工作的通知》,标志着海口市在全省率先实施“禁塑令”。按照“禁塑”工作安排,从今年12月1日起,海口将正式和塑料袋、塑料餐盒等一次性不可降解塑料制品说“再见”。
10月12日,在海口金牛路某商超,市民使用自带的可循环利用的购物袋盛装商品。海口日报记者 王程龙 摄推进步骤
扎实稳步实施“禁塑令”
全面禁止生产、销售和使用一次性不可降解塑料制品,是海南建设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的标志性项目之一。“海南‘禁塑令’是保持一流生态环境的现实需要,也是海南省作为岛屿省份保护海洋环境的必然选择。”海南省生态环境厅相关负责人在“禁塑”方案新闻发布会中说道。
“当一次性塑料餐具达到一定温度,有害物质就会渗入食物。由于塑料的降解一般需要几十年甚至几百年,因此会对土壤和江河湖海造成污染,常有海洋生物因误食塑料而死亡。”海口市生态环境局土壤科相关负责人吉俊龙表示,塑料不仅可能对身体造成影响,还会给环境带来压力。
2019年2月16日,《海南省全面禁止生产、销售和使用一次性不可降解塑料制品实施方案》的印发,标志着海南“禁塑”工作全面启动。
10月12日,在海口某商超入口,放置的提醒市民参与“禁塑”行动的海报格外显眼。海口日报记者 王程龙 摄为加快推进“禁塑”工作,巩固和改善生态环境质量,海口制定出台《海口市全面禁止生产、销售和使用一次性不可降解塑料制品工作方案》,明确了海口市“禁塑”重点工作任务,为生态环保工作扛起海口担当。
为了更好推动“禁塑”试点工作,海口印发《关于开展海口市禁止生产销售使用一次性不可降解塑料制品试点工作的通知》,将重点行业和场所“禁塑”试点、替代品生产以及流通环节引导等六大方面16项具体工作任务分解到全市各责任单位,为即将开展的全面“禁塑”工作做好准备。
根据规定,海口将从今年12月1日起全面禁止生产、销售和使用塑料袋、塑料餐具等一次性不可降解塑料制品。该负责人表示,接下来,海口还将加大宣传力度,引导市民了解、支持、参与“禁塑”工作,提高公众的环保意识,倡导绿色低碳生活。同时,加强区域内塑料制品生产、销售、使用等环节的监管,促进全生物降解塑料替代产品的研发和推广,持续推进“禁塑”工作。
市场反应
部分商家推广替代品
为了解目前海口市场上塑料袋、塑料餐具等一次性不可降解塑料制品的使用情况,近日,记者走访了市区多家超市、餐饮店、农贸市场等,发现部分商家的环保意识较高,已经在积极推广塑料袋和塑料餐具的替代品。
10月12日,在龙华区旺豪阳光超市内,一些商品采用了环保的麻袋和竹筐来盛装。海口日报记者 王程龙 摄巨大的“禁塑”标语醒目地悬挂在海口明珠广场大门上方。在该商场的周围,不少灯箱、宣传栏也张贴了“禁塑”宣导海报。在海口宜欣城的一家书店内,工作人员告诉记者,店内不再提供塑料购物袋,取而代之的是有偿使用的无纺布袋和纸袋。“无纺布袋4元一个,大个纸袋6元一个,不过很多消费者都会选择直接把商品带走。”该工作人员表示。
在海口餐饮行业,塑料餐具的替代品正在兴起。部分连锁品牌的咖啡店、餐饮店开始为顾客提供纸质吸管。“我每次来都是用纸质吸管,它和塑料吸管使用起来没有什么区别,还有助于保护环境,没有理由不支持。”正在海口一饮料店点单的高女士说。此外,海口市各机关单位食堂已将原有的塑料打包餐盒全部换为纸质打包盒,普遍定价2元,购买者接受度较高。
“在大型商超方面,我们已经将国贸大润发超市、国兴大润发超市、家乐福红城湖店、盛盛百佳汇万达店和远大购物中心好百客超市等作为‘禁塑’试点单位,从8月1日起不销售使用第一批《名录》内的一次性塑料制品,并会对试点单位定期开展监督检查。”海口市禁塑办相关负责人介绍。
10月12日,在海口龙华路某商超,工作人员正往货架上备足全降解塑料材质的餐具。海口日报记者 王程龙 摄但同时,记者在走访中也发现,“禁塑令”全面落实还存在不少阻碍,比如农贸市场积极性不高。“我们没有专门买可降解塑料袋,也不知道如何区分。”白水塘农贸市场一名摊主说。记者发现,部分农贸市场提供的塑料袋上都没有可降解和不可降解的标识,不少消费者表示,仍需时间改变消费习惯。
替代产品
完善降解产品产业链
由淀粉改性母料、PLA改性原料、PBGA改性原料、PGA改性原料制成的购物袋、连卷袋、垃圾袋等数种降解应用产品,展示在位于海口国家高新区的海南赛高新材料有限公司一楼大厅。未来,这些全生物降解塑料制品,将成为一次性不可降解塑料制品的替代品之一。
“传统的一次性塑料袋在土壤里上百年都无法完全降解,对环境污染非常大。我们生产的这些可降解产品,在堆肥的环境下,6个月就可降解。”海南赛高新材料有限公司董事长邢青涛表示,这些塑料袋都是由生物可降解材料制成,以天然植物比如玉米、木薯为原料提取出淀粉,经微生物发酵制成乳酸再聚合成颗粒原料,不含PE、PP等聚烯烃材料,可完全降解为水和二氧化碳,不会造成环境负担。
在位于海口国家高新区的海南赛高新材料有限公司降解实验室,科研人员在对降解材料进行功能测试。海口日报记者 王程龙 摄记者获悉,目前在海南赛高基地生产的产品主要有两种,一种是改性生物降解原材料系列,包括改性降解薄膜材料、PLA改性原料、PGA改性原料、改性淋膜材料;另一种是降解薄膜类产品系列,包括生物降解的购物袋、连卷袋、垃圾袋等。
目前,该基地已形成全生物降解改性原料2万吨/年、全生物降解薄膜袋类制品1500吨/年的生产能力。“未来将继续加大研发生产的投入,新的薄膜制品生产线预计2020年底前投产,产能将提升至6000吨/年;生物降解一次性餐具生产线已在今年8月投产,预计年产能为3600吨。”邢青涛表示。
在位于海口国家高新区的海南赛高新材料有限公司生产车间,工作人员在降解材料生产线上忙碌着。海口日报记者 王程龙 摄目前,海南省已经有5家企业在建或拟建替代品生产项目,海南赛高新材料有限公司即是其中之一。今年3月,省工信厅已印发实施《海南省全生物降解塑料产业发展规划(2020-2025)》,初步确定全生物降解塑料袋、餐具、农业投入品、新型原料树脂等产业发展重点,鼓励全生物降解塑料研发创新。
省工信厅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下一步海南省将按照千亿级新兴产业的目标做好规划,充分利用自贸港政策加大招商力度,布局全产业链发展,重点瞄准既有原料又有制品生产能力的大型企业进行招商,补链增链,推动海南省全生物降解材料制品全产业链发展。预计到今年底,海南省将具备2.3万吨/年的替代品生产能力。
日前,海南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联合印发《海南省全面禁止生产、销售和使用一次性不可降解塑料制品补充实施方案》,提出将新增禁止部分塑料制品的生产、销售和使用,推动替代品产业发展,规范塑料废弃物回收利用和处置等方式。
《补充实施方案》新增了有关禁止部分塑料制品的生产、销售和使用的内容,其中包括:禁止生产、销售厚度小于0.01毫米的聚乙烯农用地膜;禁止以医疗废物为原料制造塑料制品;全面禁止废塑料进口;禁止餐饮堂食服务中使用一次性不可降解塑料刀、叉、勺,不包括预包装食品使用的一次性塑料餐具;到2020年底,禁止生产和销售一次性塑料棉签;禁止生产含塑料微珠的日化产品;到2022年底,禁止销售含塑料微珠的日化产品。全省范围所有宾馆、酒店、民宿等场所不再主动提供一次性塑料用品,可提供自助购买机、续充型洗洁剂等相关服务。
编辑:叶霖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