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维度里的中国山水主题展三亚启幕巨匠力作看个够

23.01.2016  15:59

      “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然心向往。”这样一次实验,如前文所说,仅当“山水”在这个乙未岁末,丙申年初到三亚的一次休假式放逐。自然我们也会且行且珍惜,因为“山水”不应是在雾霾城市里所进行的虚无寄情,“山水”本身一样需要诗意的栖居。

      ——吴洪亮

      展览内容:有此山川——多维度里的中国山水

      开幕时间:2016年1月22日15:00

      展览时间:2016年1月23日-3月17日

      展览地点:三亚亚龙湾华宇独家酒店龙厅

      日前,第四届三亚艺术季“时间图景”在三亚盛大启幕,此次艺术季的又一场重头戏,“有此山川——多维度里的中国山水”主题展览将于2016年1月22日在三亚亚龙湾华宇酒店上演,28位当代艺术家展示有关山水命题的代表性艺术作品。

      本次展览由北京画院副院长、北京画院美术馆馆长吴洪亮担纲学术主持,由中央美术学院在读博士冯雪策展,将通过大跨度地呈现二十世纪中国山水画坛巨匠的力作,以及重要的当代艺术家对山水命题的艺术实践,从前人的坚守传统、融汇中西到今人的借古开新、全球化视野,在多个维度的碰撞中呈现出对山水命题的思考。

      展览于2016年1月22日下午开幕,展出到2016年3月17日。

      作为一次围绕“山水”的命题展开的展览,此次“有此山川——多维度里的中国山水”展览,将以一种“古今对照”的方式,组织山右美术馆藏47件/册20世纪艺术大师的山水画力作,和28位当代艺术家有关山水命题的代表性艺术作品,对山水在其源远流长的发展历程中显现出来的丰富的艺术维度和文化面向进行梳理、分析和呈现。正如此次展览的学术主持吴洪亮先生所说:“这里,没有强调政治等外在因素的影响,而试图从‘山水’的内部找到某些流向。展览主要以绘画中的‘山水’为主体,与音乐中之‘山水’、诗歌中之‘山水’、互动影像中之‘山水’相呼应,分为‘流’、‘格’、‘借’三个板块。将部分20世纪以来“山水”的变化相对照与链接,呈现一个多维度里的中国山水。”

      “流”

      无论在近现代还是在当代,都有一批艺术家坚持在笔墨语言、情致意趣等方面追摩古意、接续源流,在扎实的功力和严谨的法度间传达自己的文化态度。在“流”的版块中,金城的《北岳图》、《临邵弥山水卷》,宋文治的《红树青山》、溥儒的《高阁秋思卷》等20世纪中国画作品,具可见到他们思接前人、心师造化的研学和创作方式,发挥着承前启后的作用价值;而在卢甫圣、丘挺、金江波、桐溪小蝉、郝量、彭斯、肖旭、赵磊等当代艺术家的作品中,传统的笔墨技巧、审美意境与自然观念融入了当代的美学样式和艺术形态,关于山水的创作成为了一方极具本土文化特征的视觉景观,蕴含着对艺术传统的思考和表达,也带来了传统文化与现实社会新的契和。

      “格”

      朱熹《补〈大学〉格物致知传》中有述:“格,至也。物,犹事也。穷推至事物之理,欲其极处无不到也”。“格物”的“格”,强调通过细致地体察、研究和改造对象,来穷究世界的本质和规律,最终达到一种豁然贯通的极致境界。在“格”的版块中,张大千的《松峰晓霭图》、林风眠的《山居图》、潘天寿的《长风白水图》等,为我们呈现了20世纪的艺术大师锐意求变、穷极贯通的实践理路,传统的山水意象被改造为融合各类、兼并中西的艺术图景,开创出一派时代新风;而在徐累、丁彬、蔡志松、邬建安、塔可、林岗、张伟、徐升、曹戈的艺术创造,乃至于时空旋钮(卢缓、朱林蕾)的影像音乐作品中,“格”的意义在于让“山水”脱离“自然”的范畴,抽象为一种蕴含着多重意义的、个人化的修辞符号。从墓碑石刻、山形国界到流水蒸云,都可以为艺术的眼睛观照和度量,以物的方式重构和改造,这样一种将世界和时空纳入指掌间的“能力”,无疑是全球化时代赋予艺术家的一种特权,在“格”的范畴中,与前人的创造形成有意味的对照关系。

      “借”

      借景物抒怀言志,借江山连亘古今。无论是在黄宾虹《陆游渭南词意图》中有关人生的寄遇的表述和感怀、齐白石《溪桥秋柳》中闪现出的性情中的闲逸疏狂,还是傅抱石在《丰满道上》对社会现实进行改造的内在理想,都赋予或进一步强调了山水的时代性、文化性特征和叙事性功能。另一方面,当代艺术家以山水为元素和蓝本,或沉潜于媒介材料、形式语言方面的本体实验,或着力传达自己独特的社会体验与文化诉求,在肖谷、尹朝阳、王天德、季大纯、李曦、方向、姚璐、申凡、鲁阔等艺术家的作品中,山水几乎成为了一个“借口”或者说“通道”,借以回归到对艺术更新和艺术的社会功能等多个范畴的研讨中来。(麦思宇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