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日报:“拔穷根”还需扶贫新模式

27.07.2015  10:11

2015-07-27 12版

  海南自建省以来就有组织、有计划地开展扶贫开发工作,并取得明显成效:贫困人口不断减少、扶贫支柱产业日益壮大、基础设施不断改善、贫困地区农民学科技用科技能力进一步提高。但与此同时,扶贫工作也出现新的挑战。目前全省贫困人口比例仍然较大,农村贫困发生率也比较高,且初步脱贫人口收入不稳定,遇上自然灾害容易返贫等。

  如何迎接新的挑战,保持贫困人口收入的延续性,按时保质完成全面实现小康的任务?记者于近日深入海南贫困地区,了解到海南探索扶贫开发工作的新模式。

  从“病根”入手 改变落后思想

  “三块砖头支一口锅”、“家徒四壁”,这是海南省贫困地区常见的现象。有人评价说,海南贫困地区百姓大都有一种“凑合过日子”的心态。

  海南省扶贫开发工作的一项重点工作是为贫困百姓发放种苗。可种苗发放后,却常发生百姓倒卖种苗,吃掉猪苗、羊苗的现象。“关键问题还在于部分贫困群众‘等靠要’思想严重,要脱贫首先要治这个‘病根’。”海南省扶贫办政策法规处处长王远玉告诉记者。

  海南省定安县龙河镇录林村,是远近出了名的“打架闹事村”。“这个村的姑娘不能嫁出村;路不能修;干部不能下村。十几年前村里贫困人口共57户约300人,现在贫困人口仍然是300多人。”龙河镇党委书记许声雄谈起录林村是一脸无奈。

  没有志气,这是录林村一直脱不了贫的根源所在。为了啃下这块硬骨头,定安县扶贫办组织17个单位共同攻坚录林村,成群结队的干部下村做思想工作,“扶贫先扶志”。“以前,进村路就是石头块堆砌成的,根本不能称作路,进村出村颇为困难。政府想为村民修路,但是占地问题就是谈不拢。扶贫单位进村后,首先是顶住压力为村里拓宽马路。”定安县扶贫办主任许雄告诉记者,马路拓宽后,村民对扶贫干部的认识随之改变,剩下的事就顺理成章了。

  记者在录林村看到,每走几百米就会有一块刻着价值观内容的石碑。“这是县扶贫办赠送的,目的是让村里人改变闭塞的思想,提高村民的思想素质。”录林村党支部书记程作权说。

  思想素质的改变让村民们摆脱了每天“游手好闲”的日子。村民程承吉30来岁,几年前也是个“热血青年”,村里约架的事儿总少不了他。“以前不争气,觉得有口吃的就行,现在想着要多挣点钱,让家人过上更好的日子。”程承吉告诉记者。

  3年前,程承吉凑钱买了十几只猪苗,本想做番大事业,却不料猪苗无故死亡。“好在扶贫办组织了养猪培训班,通过专家的讲解,我现在基本掌握了科学养猪技巧,养猪规模扩大到100多头,而且学会了配置饲料,生产成本大大降低。”在程承吉饲料生产室里,十几位村民正在排队买饲料。

  定安县将程承吉养猪成功的案例作为典型向村民宣传,看到别人日子越来越好,不少村民从好吃懒做变得勤快奋进。现在,村里有57户跟着程承吉养猪,还成立了专业合作社。

  “以前发放的猪苗、鸡苗大都由村民散养,养得如何、收入怎么样我们也很难掌握,后来建议将10户的猪苗统一在一处饲养,各家养各家的,比比谁养得好,谁的收入高。”海南省白沙县扶贫办主任符加伦告诉记者,当某个村民脱颖而出,就将他树立为“能人”,加大扶持力度,让更多的百姓跟上发展的步伐。

  创新机制 盘活扶贫路子

  针对扶贫开发工作,海南省扶贫办主任吴井光认为,现在的扶贫工作要向“”转移。

  打开《白沙县贫困农户登记表》,贫困户的家庭成员、收入来源、月均基本生活开支等一系列基础指标,以及每个贫困户的致贫原因和脱贫条件一目了然。

  通过对贫困村、贫困户建档立卡,国家级贫困县白沙县确认全县农村贫困人口3.4万人,占全县农村人口的28%,这一基础性工作的完成,为今后扶持谁、怎么扶的精准扶贫提供了条件。

  想要做好扶贫工作,就要先摸清全省贫困人口的家底。“去年,海南成立由省、市(县)、乡(镇)三级400多人组成的建档立卡工作队,投入700多万元,识别贫困村600个、贫困户15.44万户、贫困人口63.6万人,并基本完成贫困人口信息采集录入工作。”吴井光说。

  摸准家底,海南省将扶贫力量准确投入到最需要的地方。2014年6月,海南省印发《创新机制扎实推进农村扶贫开发工作实施方案》,要求在省直、市县机关定点帮扶贫困村工作基础上,建立驻村工作队(组)制度,帮助贫困村、贫困户脱贫致富。

  海南昌江黎族自治县王下乡洪水村地理位置偏远,全村共有154户、712人,土地面积3万余亩,主要产业收入是橡胶。2009年,全村农民纯收入仅为840元。未通电视、电话,饮水困难,交通不便,信息闭塞,村民观念落后,“等靠要”思想较为严重。

  海南矿业股份有限公司作为王下乡洪水村的定点扶贫单位,2010年初通过调研认为,制约洪水村发展的首要问题是交通,于是他们把“要想富先修路”作为定点扶贫工作的重点,优先考虑山村修路项目。当年,经过多渠道筹措资金204万元用于修建王下乡洪水村2.3公里的公路。结合海南矿业股份有限公司在工程设计及监理方面的优势,洪水村公路于2013年底竣工通车后,把4个自然村的道路完整地连接起来,为该地区居民的出行提供了便利,极大地促进了当地经济发展,当年洪水村农民纯收入达1480元。此外,该公司还出资为洪水村五保户住房修建排水沟,避免雨季期间房子被水浸泡,确保了“五保户”人身财产安全。5年来,在该公司的帮扶下,洪水村贫困群众的生活条件持续得到改善。

  “不止是洪水村,乡里的许多村都有省级单位的帮扶,而且有些单位专门派驻干部进村,不仅为贫困百姓带来资金上的帮助,也带来了城里人的思想,对我们的帮助很大。”王下乡乡长林书科告诉记者。

  夯实产业 力保群众不返贫

  海南琼中黎族苗族自治县和白沙黎族自治县,是海南最为贫穷的地区。“上世纪90年代,白沙曾一度摘掉了国贫县的帽子,但由于发展基础不牢固,2002年重新成为国贫县。”白沙县副县长符健友告诉记者,脱贫不易返贫易,如何让贫困群众有一个持久收入值得研究。

  “打基础、管长久”,在吴井光看来,“管长久”要抓好“两业”,一是特色产业扶贫,二是就业扶贫。

  行驶在海南琼中县的道路上,公路两旁处处是橡胶树。“从20年前开始,扶贫办就开始为老百姓置办起橡胶产业。”琼中县扶贫办主任卓令乾说,现在,琼中县橡胶种植面积达到60万亩,开割面积33万亩,“橡胶楼、橡胶车到处都是”。

  扶贫办不止为老百姓置办了传统产业,扶持的其他受益快、回报高的产业也在全面铺开。琼中县湾岭镇竹朗村村民陈传江一家靠种植水稻为生,家庭年收入仅三四千元,勉强糊口。3年前,在扶贫办的帮助下种桑养蚕,如今,三室一厅的新房里电视、冰箱、电脑等家电一应俱全。

  2006年,琼中县委、县政府根据竹朗村的实际情况,引入种桑养蚕项目。目前全村共有21家农户养蚕,去年养蚕户户均收入达2.5万元,被称为琼中种桑养蚕第一村。

  “农民脱贫还是要靠做实业。”据卓令乾介绍,在巩固橡胶、槟榔等传统产业的基础上,琼中近年来大力扶持农民发展养蜂、养鹅、种桑养蚕等特色产业。2012年以来,琼中已经减贫1.2万余人。

  红毛镇什寒村是琼中黎族苗族自治县最为贫困的村庄之一。在这里,脱贫致富之路是结合实际,发展特色产业。

  什寒村海拔高、温度低、日夜温差大,不宜发展橡胶、槟榔等传统经济作物。扶贫办因地制宜,引导村民种植铁皮石斛、裸花紫珠、益智、原生高山茶等高效农业,发展立体养鹅、养蜂等新兴产业,组织成立南药种植合作社、山鸡养殖合作社。目前,什寒村共种植铁皮石斛30亩,裸花紫珠300多亩,益智近3000亩,养蜂370箱、出栏鹅2万多只,培育龙头企业2个,建立特色农业基地5个,加上良好的生态环境,使什寒村获得了“中国最美乡村”的美誉。

  如今,扶贫办和村两委瞄准了特色旅游产业,结合黎族特色文化和生态环境,建起了客栈、茅草屋、射弩场、露营基地、民宿、农家乐、景观台等旅游设施,发展乡村原生态旅游产业,每年吸引数千名中外游客到什寒村旅游。

  “今年,我们制订了确保8万贫困人口减贫的计划。采取因人因地施策,因贫困类型施策,区别不同情况,做到对症下药,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按照‘十三五’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时间节点,加快努力,尽快补齐扶贫这块短板,确保海南贫困地区、贫困人口到2020年如期脱贫,与全国一道进入小康社会。”吴井光说。(记者 何 伟)

减税降费明细账单送达纳税人
  “收到税务局减税降费红利的明细短信,感觉就像我们交话费能看到消费明细一样,可以很直观地看到公司减了多少税,还能清楚地了解不同税种减了多少。”海南中化橡胶有限公司王会计一边说,一边向记者展示手机中的短信账单。截至7月申报期,该公司享受增值税减免167432.国家税务局
新版电子税务局9月1日全省上线
  截至8月22日,国家税务总局海南省税务局在澄迈等5个市县(地区)试点上线运行的新版电子税务局,试点运行情况良好。试点地区有1.国家税务局
政策红利全面释放 海南上半年共减税降费66.75亿元
  减税降费是优化营商环境的重头戏,今年减税降费政策红利频出,在建设海南自贸试验区、中国特色自贸港的背景下,我省税务部门全面落实减税降费政策,上半年,我省减免税额合计66.国家税务局
“减税降费明细账单”——给企业最直接的获得感
  “尊敬的纳税人,截至2019年7月申报期,国家税务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