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省会经济圈抱团三年 促进9市县经济快速增长

04.12.2014  09:38

  2014年,超强台风威马逊、强台风海鸥先后袭击海南,海口市、文昌市是重灾区。大灾面前,各兄弟市县相互帮助。海南省委常委、海口市委书记陈辞特地到文昌慰问;澄迈、儋州、定安等市县纷纷为海口提供人力、物力支持,省会经济圈9市县区亲如一家。成立3年来,省会经济圈这种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互助合作不仅表现在抗灾中,还体现在旅游、商贸、规划和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合作显得越来越成熟。

  抱团过冬,比个体独自应对更有信心;抱团发展,比自谋发展路子更宽、途径更多;抱团共赢,比一枝独秀更能给百姓以幸福感。3年来,省会经济圈不断发展壮大。2014年前三季度,省会经济圈9市县(区)生产总值平均增幅高于全国和全省平均水平。

  九市县区共同筑梦

  2012年,海南省省委书记罗保铭、省长蒋定之同时到海口考察调研,对海口在全省率先发展寄予厚望;同年,省第六次党代会报告明确提出目标——“全面加快以海口为中心的省会经济圈建设”。

  2012年9月15日,一个开启了8市县区域合作的大幕在海口拉开,“省会经济圈论坛”就此诞生。海口与文昌、澄迈、定安、琼海、屯昌、临高、洋浦经济开发区一起,按照“资源优化配置、功能优势互补”的思路,怀着合作共赢的梦,以区域经济大板块的思路为海南国际旅游岛“科学发展、绿色崛起”注入了一个全新概念。

  从2012年的“经济下行压力下的共同应对与区域合作”,到2013年的“平等合作、利益共享,推进省会经济圈共融共同发展”,打下了成员间默契与合作的基础。省会经济圈的吸引力也日益增强,2013年,在已有8市县的基础上,西部中心城市儋州抓住这一机会,加盟其中,省会经济圈成为9个城市的共同体。

  2013年,罗保铭书记对第二届论坛的举办给予充分肯定。省会经济圈初步形成了共享利益、共担责任、互惠互利、互助互补的合作模式,正迈向务实合作、深入推进的新阶段。

  走进2014年,省会经济圈成员之间的合作更加深化,协同作战能力更加突出,进一步推动了区域内部的融合,为全省发展和国际旅游岛建设做出更大贡献。

  一小时交通圈基本贯通

  交通等基础设施建设的互通互联,是经济社会互通共融发展的前提。省会经济圈成立以来,连接各市县之间的交通脉络在打通。

  南渡江定海大桥工地,屹立于江中的桥墩引人注目。“定海大桥目前为止完成了总工程量的40%。”据工地负责人介绍,按目前的进度,定海大桥2016年上半年可望建成通车,海口与定安之间又多了一条捷径。

  此外,文昌铺前大桥到琼海高速公路已进入初步设计阶段;临高马袅一级公路已在6月份进场施工;澄迈境内将开通一条文儒出口到屯昌新兴镇的公路。

  据了解,2014年上半年,澄迈县全县基础设施项目完成投资12亿元,增长56.8%。全县交通基础建设共开工建设23个项目,其中公路项目15个,建设总里程128.8公里。文儒至仁兴公路、盈滨内海湾大桥正加快建设中,S212省道隆大线至大丰段公路、金江火车站至海榆西线环城国防公路工程、仁兴至加笼坪旅游公路、老马线、国道225澄迈段、椰海大道连接线等项目即将启动。海屯高速公路、洋浦大桥建成通车,海文高速公路改建工程已完工,定海大桥、屯昌至琼中高速公路建设进展顺利,万宁至儋州高速公路、文昌至琼海高速公路正加紧开展前期工作,琼海加速启动琼海博鳌机场工程。琼北一小时交通圈和生活圈初具规模。

  与海口相邻的四个市县中,澄迈、文昌、定安都提出了与海口同城化发展的思路,也推出了同城化发展的具体措施。澄迈老城经济开发区至海口开通了两路公交车,在老城经济开发区工作的员工每天乘坐公交车往返于海口和澄迈,真正实现了同城化工作和生活。

  “琼北旅游”突破“南热北冷

  定安县“百里百村”、文笔峰和南丽湖,平时的游客基本来自海口和周边市县;而在节假日,外地游客人满为患。文昌航天主题公园建设日新月异,通过琼北滨海旅游休闲公路的串联,它将与海口的火山口公园、冯小刚电影公社、定安文笔峰、福山咖啡风情镇、临高角等著名景点连成一串,为整个海南旅游带来大格局的改变,过去的“南热北冷”不再是定律。

  琼北区域旅游合作成为省会经济圈建设的一个先行成果。

  省会经济圈9市县区共同发起琼北旅游促进会,整合资源,捆绑打包,盘活琼北旅游市场,逐渐改变了海南“南热北冷”的旅游格局,跨入南北“南热北暖”的新阶段。

  琼北旅游知名度日益提升,在由广东省旅游局、南方都市报和大粤网主办的,首个完全针对华南区域旅游市场的2012“广东人最喜爱的旅游目的地(线路)评鉴”活动中,海口及琼北在全球近千个线路(目的地)中,脱颖而出,分别荣获生态奖和人文奖。12月15日琼北官方微博@琼北旅游荣获2013年新浪华南区政务微博飞跃奖。

  2012年,海南全省接待过夜旅游者总计3320.37万人次,同比增长10.6%。其中,琼北8市县接待过夜旅游者1971.11万人次,占全省的59.4%,同比增长达32.1%,远远超过全省的10.6%。2013年,琼北9市县区全年旅游接待人数1688.73万人次,占全省45.9%。2014年1-9月份,全省共接待过夜人数2801万人次,琼北地区共接待1275.4万人次,占全省的45.46%。

  省委书记罗保铭、省长蒋定之对琼北旅游工作给予了充分的肯定。罗保铭书记在视察调研定安县时,正式以“琼北经济”的思想和主张把琼北旅游进行了概括和提升。

  “琼北旅游”已经成为各大网络、媒体的报道用语,在游客和市民的心目中,“琼北旅游”已经成为一个新的旅游目的地。事实表明,琼北区域旅游合作是一条共赢的道路,也是一条旅游科学发展之路。

  圈内规划“一盘棋

  首届省会经济圈论坛明确“十二五”末省会经济圈的发展目标:共同实现区域融合紧密顺畅、区域竞争和谐有序、区域品牌影响形成、区域实力明显增强,最终实现竞争共行、要素共通、品牌共推、交通共联、产业共兴、生态共建、服务共享。

  为实现省会经济圈的发展目标,在省委、省政府的领导下,在省会办的指导下,9市县区坚持规划先行,结合省委省政府“科学规划年”部署,加快完善城乡总体规划、土地利用、岸线利用、环境保护、产业发展等各项规划,健全规划体系,注重与周边市县总体发展规划的统筹对接,加速省会经济圈共融发展。

  成立以来,省会经济圈区产业规划、南渡江流域生态保护和环境综合整治规划、琼北旅游规划等3个省会经济圈专项课题已基本完成;各市县均以规划为先,建立了较完整的规划体系,如澄迈县共开展各项规划编制71项(不包括867个村庄规划,村庄规划全部编制完成),其中,区域规划42项,乡镇规划18项,旅游规划11项。已完成了《澄迈县城乡总体规划(2013——2030)》等51项规划编制,实现了县域规划全覆盖。以规划引领区域科学可持续发展。

  合作推动产业发展

  按照省会一盘棋的思想,在基础设施建设的推动下,省会经济圈的产业发展开始呈现出差异化发展的路子,产业结构调整的步伐正在加快,工业、物流、服务业、会展业、金融、软件园等各具特色的发展模式,让各市县之间更好的实现了优势互补、互利共赢。

  在省委省政府的领导下,本着“整合港口资源,避免内部竞争、增强对外竞争优势”的理念,洋浦港与海口港在2014年年初签订了合作协议,以港口、航线的资源整合开启崭新的合作模式,2015年投入运营后,将开启琼北港口乃至北部湾港航产业提档升级的大幕。

  产业是经济发展的生命线,省会经济圈中产业资源的整合,也将带来新一轮的经济繁荣。

  海口省会的极核作用进一步显现

  2014年11月23—27日,“2014年世界城市和地方政府联合组织(UCLG)世界理事会”、“2014年亚洲市长论坛(AMF)第四次全体会议”、“海口首届国际友城市长会议”相继在海口召开。来自世界60多个国家的近800名地方政府官员和国际组织代表出席以上会议。这是迄今在我省举办的参会国家和与会重要外国城市市长最多的国际多边会议,对提高海南国际旅游岛影响力和扩大海口对外开放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同时举办三个国际会议,这是海口办会展能力、基础设施和服务水平、经济发展整体实力提高的具体体现。

  作为省会城市,海口积极调整优化经济结构、加快城市转型发展,在省会经济圈中起表率作用。

  以演丰镇、云龙镇为示范点的新型城镇化建设先试先行。期间,省委副书记、省长蒋定之调研指导演丰镇建设。一年多时间,演丰镇依托旅游产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为全省在统筹城乡城镇化建设方面率先破题。

  生态环保方面,伴随着省会经济圈区域合作规划的启动,南渡江流域生态保护规划、松涛水库保护计划等相继启动,区域生态文明成果显著。海口拆除养猪场、消灭红树林污染源头,同时再增万亩红树林保护区,三江湿地公园的概念规划开展国际竞赛。

  2014年4月11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到海口红树林乡村旅游区考察,对“海口红树林的生态恢复”给予充分肯定。(记者 周静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