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社台风纪实图片亮相国际青年实验艺术节

27.09.2014  22:53

   专题: 海口国际青年实验艺术节

  中新网海南频道9月27日电  (记者 王子谦)海口国际青年实验艺术节系列活动——海南青年摄影师摄影展27日下午再海口骑楼老街和秀英炮台分别举办活动,充满海南元素的《海甸溪北岸》和《风•墙》摄影展面向观众,公开展览。

  其中,海口摄影艺术家黄一冰的《海甸溪北岸》共展出35幅摄影作品,反映了改造前的海甸溪北岸百姓的生活面貌和人文古迹。据介绍,海甸溪北岸是海口市的发源地,有近千年的历史,这里曾经到处古榕环抱,屋庙交错。除此之外,海甸溪北岸还有展现海口几千年历史文化沉淀的“一寺八庙”,它们是当地群众信仰的一个载体,也是海口市历史的心脏,而这一切均伴随着旧城改造而彻底改变。

  摄影家黄一冰用他手中的相机,记录下了历史性的变迁。值得一提的是,黄一冰不是以外人的观察者来看海口;相反,作为海南人,他用更亲切的,带着温度的视线来看海口的素颜,这就是只有他才发现的海口。

  “在拍摄这组照片的时候仅仅是想记录,知道马上就要搬迁了,这些老房子和人们的生活状态再也看不到了,所以拍了这些照片。但搬迁之后我有点后悔,想再多拍一些却再也找不到这些属于海口海甸西北的记忆。”黄一冰说。

  《风•墙》是中新社海南分社海南台风纪实图片展,展览通过中新社记者在一线拍摄的四十余幅新闻图片,真实纪录超强台风“威马逊”重创海南岛后伤痛,以及海南人民抗风救灾的壮举。

  本次《风•墙》图片展所展示的四十余幅图片分为:“威马逊”肆虐中的海南;“威马逊”重创后的海南两部分。

  7月18日“威马逊”登陆海南省文昌市当天,记者在台风登陆点文昌翁田镇,拍摄了面目全非的工厂、被连根拔起的大树、冒风雨前行的记者、气势汹汹的海浪等“威马逊”登陆时的影像画面。

  台风过后,中新社海南分社先后多次组织记者进入重灾区,对风灾后海南省救灾、复建等热点问题进行持续关注与报道。7月19日,记者进入重灾区翁田镇明月村委会,拍摄了民房院墙倒塌掀顶、破损溃坝的鱼塘、台风后的新婚、展开自救互救的乡亲、安置点的百岁老人、坍塌夷为平地的砖瓦厂、睡吊床过夜的村民一幅幅触动人心的画面,全面展示了“威马逊”给海南带来的伤害,并引起政府和社会对相关问题的高度重视。

  摄影师骆云飞说,在海口工作几年中,威马逊最为难忘,“真的是用心拍摄这些照片,在一线采访让我内心受到深深地震撼,我随着心拍摄每一张照片,受灾村民破损的房屋,无奈的眼神,让我至今无法忘记,大家都说照片是记录,到这些照片不仅仅是记录,还有一个个故事以及我的情感。

  本届艺术节艺术总监,北京798艺术区创始人黄锐说,本土摄影家对于海口的记录呈现了艺术节对本土的关怀——摄影展《风•墙》和《海甸溪北岸》,前者记录台风中人的存在,后者定格城市在拆迁中短暂的瞬时记忆。“国际文化落在海口的本土文化中,生根开花就是海岛文化,两个展览代表本土的声音和特色,在平等的文化平台上进行交流。

  海口市委宣传部常务副部长廖小平说,《风•墙》没有将镜头定格在灾难的破坏力上,而是对准灾难中的人,反映其生活的变化;《海甸溪北岸》把生活中习以为常的场景记录下来,是对本土历史、文化的尊重,二者都反映了强烈的人文情怀。

  第二届海口国际青年实验艺术节自9月19日至10月5日,在这17天里,30个艺术项目包括视觉艺术展、电影、音乐、舞蹈、工作坊等。

  在视觉艺术单元中,艺术节将中法建交50周年的中法文化之春的开幕展览《巴黎-北京百年法国摄影聚焦中国1844—2014》的部分作品带到海口,展出170年来法国人以摄影的方式看中国的历史。法国装置艺术艺术家Mademoiselle  Maurice、北京建筑师李涵也将带来精彩表演。

  表演单元上,法式喜剧《绝对高级》改编自两部莫里哀的经典剧作——《凡尔赛宫即兴》和《可笑的女才子》;奥地利实验话剧《苹果的历史》将话剧、音乐、多媒体等艺术形式融为一体,带给观众不同的体验。

  在音乐单元,来自法国、荷兰、日本、韩国、澳大利亚和中国的十多位音乐人带来多元的音乐盛宴。韩日艺术组合HAKU&Jazoo带来声音与绘画相结合的音乐实验作品《画布乐器》。法国音乐组LunaticToys的音乐受摇滚乐和流行乐的启发,是从爵士乐延伸的一支新支流。

  本届艺术节的影像单元将延续上届的形式,在骑楼老街开设露天电影环节,展映法国短片电影、荷兰电影和海口的老电影。海口历史遗迹秀英炮台将作为新媒体艺术展场,展出多位艺术家新媒体艺术。(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