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岭水利枢纽工程:高峡出平湖 水利润民生

31.08.2015  23:20

海南网台消息(海南新闻联播):

海南"十二五"规划的重点建设项目-红岭水利枢纽工程,关乎海南东北地区的农田灌溉和近32万人的饮水,自去年初期下闸蓄水,标志着该工程由建设阶段进入逐步发挥综合效益的新阶段,目前工程已完成总投资87%,已进入了最后的收尾阶段。

同期声:记者  张雅

(这里是位于琼中县境内的国电万泉河红岭水利枢纽工程,经过四年多的建设,水库的主坝、副坝以及厂房已经基本完工,蓄水水位的高程达到了136米,整个水库呈现出了高峡出平湖的壮美景色,也为今后的正式投产发电做好了充分的准备。)

红岭水利枢纽工程位于万泉河上游,是以灌溉、供水为主,兼顾防洪和发电等综合利用的大二型水利枢纽工程,建成后可解决海南东北部地区31.97万人的安全饮水以及下游5市县137.2万亩农田的灌溉问题。每年将可为海南提供电力1.7亿千瓦时。截至今年6月底,工程已累计完成投资23.28亿元,占总投资的87%。灌溉渠首和总干渠已投入正常使用,基础处理施工、安全监测仪器基本施工等也已全面完成。目前,水库坝后电站的2号、3号机组已在完成调试之后进入试运行阶段,可根据海南电网的总体调度进行发电,日均最大发电量可达到25.9万千瓦。

同期声:国电万泉河红岭水利枢纽有限公司工程管理部主任  宁文焕

(后面的工作一是加强大坝的安全监测,确保大坝安全万无一失。做好主坝、副坝的工程收尾工作,完成剩余的尾工和两台机组的制造和安装,实现枢纽整体功能。做好中期的安全鉴定,蓄水的终验工作,确保工程达标投产。)

在红岭水库的建设过程中,移民安置问题是一块难啃的“硬骨头”。中平镇上水村是一个“二次移民”村庄,全部村民都是在1970年前后年因土地稀缺不得不从广东高州、信宜搬迁至琼中县,经过几十年的发展,上水村的路修通了,橡胶、槟榔等作物也进入了丰产期,眼看着日子越过越好,村民们却因为红岭水库蓄水,需要再次搬迁,这让村民一时难以接受。为此琼中县专门成立了四个工作组,工作组成员在上水村住了一个多月,与村民同吃同住同劳动,做群众的思想工作。   

同期声:琼中黎族苗族自治县委副书记  张长丰

[在了解到群众的生产生活有困难的时候,积极地帮助他们,扶持他们,通过这一系列的工作之后,也得到了(村民)真情的回报,老百姓终于是以顾大局,舍小利来支持我们这项工作。]

最终,征地拆迁工作最困难的上水村,反而在全县率先带头搬迁,并在政府的统一组织下,一天内完成了全部搬迁工作。如今的上水村,因地制宜,大力发展南药益智、小黄牛、山羊等特色种养殖业,村民们的收入也不断提高。

同期声:琼中黎族苗族自治县中平镇上水村村民  高连生

(虽然我们现在牺牲很大,但是以后我们会有回报,因为红岭水库的建成,会给我们村带来很大的机遇,我们可以做一些农家乐,从以前的种田挖地慢慢转变为旅游产业这一块来做,红岭水库以后就是我们的亮点。)

截至目前,琼中县已完成4.58万亩的征地工作,土地补偿、青苗及附着物补偿金资金3亿多元已全部发放到老百姓手中,全库区内4个村庄5个生产连队276户1169人已全部搬迁。力争在9月底前确保155米至168米蓄水高程的移民安置工作通过终验,按时间节点于年底全面完成任务。

 

(视频编辑:潘家仑      文字编辑:于尚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