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准实干抓扶贫 琼中山村奔小康

16.05.2016  09:17

精准实干抓扶贫 琼中山村奔小康

 

  大边村

 

茵茵绿草的村道,木色别致的凉亭,鳞次栉比的青瓦农屋……5月10日,走进琼中黎族苗族自治县湾岭镇大边村,一幅美丽的乡村画卷尽收眼底。这个昔日的贫困山村,通过扶贫开发整村推进等一系列扶贫举措,如今旧貌换新颜,焕发出靓丽的“身姿”。

  大边村的美丽蜕变,是琼中脱贫攻坚成果的一个缩影。从“大水漫灌”到“精准滴灌”,从“输血”到“造血”,从“撒胡椒面”到“攥指成拳”……去年以来,琼中创新机制,精准实干,精准扶贫,大力实施十大脱贫工程,使一个个偏远的贫困山村搭上了增收“快车”,一个个贫困户脱下了“穷帽”,朝着幸福小康之路阔步前行。

  如今,这块涌动扶贫攻坚大潮的中部山区土地,正结下靶向治疗、精准滴灌的扶贫硕果。

  用真情把脉,用真心找穷根

  如果说富裕地区各有各的致富模式,那么贫困山区贫困的原因便大抵相同——山多、路远、耕地少、策难施。

  琼中是集山区、民族自治地区、革命老区、生态保护核心区“四位一体”的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在保护与发展之间,如何实现脱贫致富和全面小康的“双重跨越”,是长期盘绕在领导干部心中的一道“”。

  为了找到扶贫根源,去年7月起,县委书记孙喆用两个月时间,率领各级领导干部深入44个贫困村,走访了4000多户贫困户。之后,多次召开专题理论研讨,摸清了全县的“”家底。

  “经过梳理,我们查找出五大突出难题。”孙喆扳着手指一个个地数:农村贫困人口数量多、基数大、贫困群众思想观念滞后、地方财政投入严重不足、农村基础设施比较薄弱和生态保护与开发矛盾突出。孙喆说,主要根源还是在一些领导干部的身上,办法不多、老思路不灵、措施不力……

  千难万难,用真心、真情、真利益赢得民心就不难。扶贫攻坚也一样。

  天气闷热,大边村村民王万启和妻子王梅花在家中大厅纳凉,有说有笑。去年底,他们和村里的49户村民一样,搬进了宽敞明亮的住宅楼,告别了雨天在家中用桶接水的日子。王万启告诉记者,他家原是村里的贫困户,自从成了县委书记“一对一”帮扶扶贫联系户之后,好日子便慢慢开始了。

  “去年以来,孙书记来我们家不少于10趟。”王万启说,县委书记每趟过来都带村民的难题回去,过不了多久就都解决了。“我们村住房难,新房建起来了;基础难,村里环境美起来了;产业难,政府扶持养殖黑山羊、山鸡、蜂蜜和泥鳅!

  只有找准致贫原因,才能对脱贫致富“对症下药”。通过掌握贫根和对形势的研判,琼中从实际出发,成立由孙喆为组长的领导小组,制定“十三五”扶贫开发规划和年度脱贫攻坚实施方案,以脱贫攻坚工作统揽全县经济社会发展,推行“一把手”带头研究重大问题、协调难点事项、狠抓任务落实机制,明确县、镇、村三级帮扶责任制和工作台账,构建形成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大扶贫”工作格局。

  扶贫出招有特色,“扶贫+”惠民生

  “贫困村、贫困户最期盼解决的实际问题,成为我们帮扶的重点。”县委副书记、政法委书记张长丰说,琼中全面启动“扶贫+”,加快实施农业特色产业、生态旅游、基础设施等“十个一批”脱贫工程,  带动了一批贫困群众增收致富。

  贫困山区的脱贫,难在没有资金、产业和技术支撑。

  没有资金?那就实施金融服务脱贫工程。一片橡胶林下,阵阵山风吹拂,凉意十足。一小群黑山羊在陡坡上觅草、嬉戏,蹦地正欢。罗马村贫困户王成越的妻子邱洪梅在周边不断地“哟喝”。去年底,王成越向农村信用社贷款1万元买了9头黑山羊,如今已经生了7个羊崽。“十几头羊价值几万块钱了,今年脱贫不成问题。”对于政府贴息扶持的养羊产业,王成越信心满满。他说待到把羊卖后,有了钱,打算再向信用社贷5万元建新房。

  为了解决扶贫资金难题,琼中整合使用专项扶贫资金和各类涉农资金,建立每年不低于20%增幅的扶贫开发财政投入机制。

  没有产业和技术?那就实施农业特色产业脱贫工程。吊罗山乡的一片深山中,一排崭新的鸡舍掩映在山林之间,其中山鸡纷飞,不时传来一阵阵啼鸣与啄食的声音,显得格外热闹。“政府在家门口为我们建起了养鸡场。”吊罗山乡什插村的贫困户陈政东说,今年1月,政府投入30余万元,修建鸡舍15间,在政府的扶持下,他们开始发展山鸡养殖产业。

  去年还是贫困户的罗马村村民林富,今年却成了村里的养羊大户。他去年贷款2万元买了16只羊,开始了他的产业生涯。“技术方面没有问题了,村干部经常组织我们几个去培训。”林富告诉记者,每隔一段时间,他和村里的贫困户便被请到镇里学技术,热带农业科学院的专家给他们教学。如今,养羊技术他已掌握了不少。

  优先在贫困村开展特色产业“百村百社、千人万户”创业致富计划,引导贫困户发展桑蚕、养蜂、养鸡、稻鱼共生等特色产业,近年来琼中培养了225名贫困户成致富带头人,带动了2238户贫困户脱贫。

  干部精准实干,扶贫成果显著

  “帮钱帮物,不如帮助建个好支部”。琼中把基层党组织作为脱贫攻坚的战斗堡垒和战略支点。

  “阿嫂,羊生崽后半个小时内要吃上羊母乳,这样存活率就高了……”在罗马村的田埂上,岭门村党支部“第一书记”黄海军一边追着村民邱洪梅,一边向她讲解养羊的技术。黄海军是省农信社的员工,自去年7月担任“第一书记”以来,他一方面加强村里的党建工作,另一方面大力抓扶贫攻坚,帮扶贫困户办理小额贷款,用于危房改造和产业发展等。

  几乎天天和贫困户打交道的黄海军,对于贫困户的生产、生活和困难情况了如指掌。去年底,金妙朗村贫困户王文养了500多只山鸡,销路无门。黄海军得知后,便通过微信平台宣传山鸡,打开销路,还主动联系海汽快车,利用海汽快车的交通网络平台,让王文的山鸡“”向全岛。去年,王文养的山鸡收入6万余元。

  像黄海军一样,琼中目前有40名优秀干部在基层农村担任第一书记,为基层百姓致富服务。今年来,琼中选派一批熟悉党务、基层工作经验丰富的优秀机关干部到贫困村担任“第一书记”;选派588名干部对100个村庄进行驻点帮扶,协调投入资金达4328万元,解决了一批贫困群众关心的民生问题。

  党建带扶贫,扶贫促党建。琼中深入实施“联心富民”工程,开展城乡党建“四联三问”、结对帮扶、“双争四帮”、选派第一书记等活动,推动人财物向贫困村党组织、贫困户倾斜,全面构建了“县、镇、村”三级联动的“大扶贫”工作格局。

  扶贫攻坚整村推进

  大边村旧貌换新颜

  一排排低矮破败的土坯房里,前墙掉土、后墙裂缝,遇上刮风下雨天,村民们个个愁苦不堪。这是3年前的琼中黎族苗族自治县湾岭镇大边村的真实写照。

  如今再次回访大边村,宽阔平整的水泥路直通农家院落,49栋红顶白墙的砖瓦房整齐地排列在道路右侧,户户门前花草点缀、绿树成荫,住进新房的村民们更是喜笑颜开。

  “这新房是政府给盖的,房子有90平方米,三室一厅,还有个小院子呢!”走进村民王万启家中,沙发、茶几、液晶电视等一应俱全,屋内的摆设几乎和城里人没什么区别。“终于不用害怕屋外下大雨,屋里下小雨了。”王万启妻子王梅花感慨地说。

  由于人多地少、产业单一,大边村一直是全县有名的贫困村。为此,在县委书记孙喆的率领下,县委办、发改、扶贫等相关部门多次为大边村急需解决的难题、产业发展“把脉”,孙喆更与村民王万启结下“穷亲”。

  针对该村实际,2014年琼中将该村纳入全县整村推进重点建设村庄,并列为当年富美乡村建设示范点,充分整合省、县一级财政配套资金2348.14万元,全力推进金融服务、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建设三大扶贫开发工程。

  琼中采取“小额信贷(政府贴息)+农户自筹+危房改造资金”方式,率先在全省开展农民住房财产权抵押贷款试点工作,探索建立农民住房财产权“大边村”模式。一栋造价15万元的110平方米新楼,除了贷款、危房改造的补贴,村民自己只要掏出两三万元,即可住进新房。

  经过近3年的精准扶贫,如今大边村不仅村容村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村民们更发展起养蜂、养羊、养山鸡、泥鳅养殖等特色产业。2015年,全村贫困人口从2014年的47户142人下降为7户29人,减幅达85.1%。

 

(本文摘自《海南日报》2016年05月12日 A07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