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路簿》中的南海岛礁名称:土名透出浓浓海南味
“《更路簿》上记载的南海各个岛礁的名字,都是由最先发现他们的海南老渔民特别是潭门渔民命名的,带有浓厚的海南话色彩。”与潭门老船长打了17年交道的原潭门边防派出所四级警士长符史宝,翻看着这些年来整理的南海岛礁传统称谓与现代名称对比这样解释。这些名称对比都是他通过比照《更路簿》的方位记载,再通过寻访老船长,从他们口中一点点搜集、总结而来。
“潭门老渔民口中的南海岛礁传统地名命名方法很多,有的按照岛屿上的所见所闻来命名,比如用渔获的多少、种类来命名岛礁名称。”符史宝说,通过走访潭门老船长,他也弄明白了一些南海岛礁的命名含义。在这份古今对比的岛礁名单中,岛礁的古时旧称带着明显海南话的规则:对于南海中的各个岛礁、暗沙、暗滩的形态用圈、门(孔)、屿(峙)、线、塘这些名词来表示。
比如南沙群岛中的无乜礁在潭门渔民口中就被称为“无乜线”,在海南方言中,“乜”字是“啥”或“什么”的意思,“无乜”就是海南方言中的“没有什么”。因为礁盘较小,渔民在那里什么也捕捞不到,因此他们就为这个礁盘命名为“无乜线”,意思一目了然,就是什么都没有的一个礁盘;而位于南沙的北康暗沙、南康暗沙被渔民们称为“墨瓜线”的原因,就是因为这里的礁盘上出产一种被海南渔民称为“墨瓜参”的海参。
还有一些岛礁命名规则是根据所见所闻命名。符史宝举例说,位于西沙群岛中的北礁在《更路簿》中记载为“干豆”。潭门老船长告诉他,那是因为潭门渔民出海总要在船上带一些豆子泡发豆芽,最初的渔船经常在北礁触礁沉没,后来的渔民们经常能在这里拾获不少沉船遗留下的豆子,而且豆子经过日晒,大都已经干瘪,因此潭门渔民就将北礁称为“干豆”;位于南沙群岛的弹丸礁,在《更路簿》中记载名为“石公厘”,是因为弹丸礁的礁石边缘树立着一块块如同石人像一般的礁石,宛如在岛礁围上了一圈篱笆,石头人像在海南方言中俗称“石公”,“厘”则是篱笆的意思,因此渔民形象地称该礁为“石公厘”;而在潭门渔民闯南海航线中最重要的淡水补给地——南沙南威岛,因为岛上有许多海鸟栖息,渔民就直接将其命名为“鸟仔峙”。
在《更路簿》的命名中,还有一种渔民们用岛屿的形状命名的,比如南沙群岛中的司令礁,在潭门渔民口中被称为“眼镜”,就是因为这个岛礁的形状就像一副眼镜;西沙群岛中的华光礁、玉琢礁、浪花礁因为作为环礁形似一个个箩筐,又因它们距离较近,因此潭门渔民分别将它们称为“大筐”、“二筐”、“三筐”。
符史宝介绍,潭门渔民对位于南沙的日积礁的命名,则依靠《更路簿》定位时的方位。当年,海南渔民们去日积礁捕鱼时,多由南威岛补充淡水后出发,用罗庚定位时,渔民会将指针指向乙辛方位即可到达。但在东边还有一个用“乙辛”方位能够到达的蓬勃暗沙,为了显示区别,渔民们便把日积礁称为“西头乙辛”,把蓬勃暗沙称为“东头乙辛”。
位于南沙的渚碧礁被称为“丑未”,也是因为渚碧礁在上一个渔业作业点中业岛的西南方,按照《更路簿》的记载,行船通过中业岛至此,需要在罗庚上使用“丑未”的方位,因此渚碧礁被渔民命名为“丑未”。
符史宝表示,这些年他走访了许多老船长,看了若干本《更路簿》,尽管不同版本的《更路簿》对地名称呼略有不同,但这种差别只是同音不同字,属于记录上的差异。如今,这些地名还在潭门渔民口中代代相传,仅仅从那一个个带有海南方言特色的岛礁名称中就能看出,南海早已是潭门渔民们经营多年的祖宗海。公式
符史宝用17年时间,走访数十位老船长和许多潭门渔民,探究潭门渔民口中的那些南海地名的奥秘。符史宝依据这些走访,整理出潭门渔民口中的南海各个岛礁传统称谓。记者李磊
西沙部分岛礁现代名称与《更路簿》传统名称对比:
赵述岛—船舰
东岛—猫兴
永兴岛—猫注
珊瑚岛—老粗
深航岛—三脚
金银岛—尾屿
甘泉岛—圆屿
羚羊礁—筐仔
中建岛—半路
北礁—干豆
盘石礁—白屿仔
华光礁—大筐
玉琢礁—二筐
浪花礁—三筐
南沙部分岛礁现代名称与《更路簿》传统名称对比:
美济礁—双门礁
永暑礁—上武礁
太平岛—黄山马
景宏礁—秤钩、钩屿
大现礁—流浮岛
无乜礁—无乜线
奈罗礁—劳牛劳、刘牛刘
日积礁—西头乙辛
舶兰礁—高佛
南华礁—荷落门
柏礁—海口线
六门礁—六门沙礁
蓬勃堡礁—先头礁、浪花堡礁
毕生礁—石盘
鬼喊礁—鬼喊线
西礁—大弄鼻
东礁—大铜送、大铜统
中礁—弄鼻仔
南子岛—艾罗下屿
鸿庥岛—南乙
南威岛—鸟仔屿、西乌岛
安波沙洲—锅盖屿
金盾暗沙—尼青屿
中业岛—铁屿岛
西月岛—红草岛
北子岛—艾罗上屿
马欢岛—大罗童岛
费信岛—小罗童岛
司令礁—眼镜
双黄沙洲—双黄屿仔
南钥岛—第三岛
仁爱礁—断节礁
浪口礁—三阁
弹丸礁—石公厘
南海礁—铜钟
蒙自礁—线排头
信义礁—双杆
仙宾礁—鱼鳞
仙娥礁—鸟串
安达礁—银锅
北康暗沙、南康暗沙—墨瓜线
半月礁—海公
(李磊辑)
编辑:叶霖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