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节的起源

07.06.2016  17:27
端午节的起源 - 海口网
来源: img.hkwb.net

屈原 

  端午节是中国古老的传统节日,其为每年农历五月初五,又称端阳节、午日节、五月节等。端午节现在为中国国家法定节假日之一,并已被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关于端午节的起源历来有所争议,众说纷纭,归纳起来大致有以下几种说法:

  屈原说。 这是一种最为盛行的说法。屈原名平,字原。战国末年楚国人。屈原62岁时(公元前278年),楚国被秦军打败,他感到自己已国破家亡,怀着忧国忧民之心情,于同年五月五日投入汨罗江,以身殉国。众乡亲前往汨罗江寻找屈原遗体,结果只找到了屈原的衣帽,只好在故乡修建了屈原的衣冠冢。当地百姓做成各种粽子争相投往江中,以让鱼虾饱食后而不再伤害屈原。如今,吃粽子习俗已逐渐盛传于祖国各地,以此纪念伟大的屈原。

  龙节说。 传说龙的生日是五月五日。著名学者闻一多先生在《端午考》和《端午的历史教育》两文中推证说,端午是龙的节日。他认为,端午节中的两个最主要的节日活动都跟龙有关,一是竞渡用的是龙舟,二是粽子扔到江河中被龙所窃。其次,龙舟竞渡跟古代吴越地区关系甚为密切,吴越民族以龙为图腾,并在自己身上刺花纹,希望龙能保佑自己。

  显灵说。 此说是纪念战国大将伍子胥的。伍子胥因遭谗言诽谤被吴王夫差所杀,尸体被装入用皮革做成的袋子里,投入钱塘江。从此钱塘江常发怒潮,以五月初五潮水最为凶猛,直冲越国境内,人们传说这是伍子胥在显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