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梦想的呼唤

06.01.2015  11:58

 

船上可停直升机 “三沙1号”船顶部设置直升机起降平台,适用于直升机白天起降。可承重4.6吨,设有绑定装置,直升机可以悬停,也可以长期停放,便于执行海上救援及岛礁巡查等任务。
购 “三沙1号”船的小型超市,商品琳琅满目。
娱 乘客在“三沙1号”船的日光甲板上观赏三沙海景。
吃 “三沙1号”共设置大小3个餐厅,分别为5层甲板的旅客自助大餐厅、船员小餐厅以及6层甲板的50人小餐厅,可供船上200余名乘客和船员同时就餐。图为“三沙1号”餐厅。
住 “三沙1号”共设置183个房间,分别设有双人房、2+2房、4人房等3种房型。图为“三沙1号”上的4人房。
行 “三沙1号”共设置两部旅客电梯,中间经停4、5、6层甲板,方便乘客搬运行李上下甲板。图为“三沙1号”上的旅客电梯。

      2015年1月5日,文昌清澜港。

  温暖的阳光肆意挥洒在海面。随着两声汽笛长鸣,上午11时20分,“三沙1号”补给船起锚,缓缓驶离清澜港,奔向永兴岛。

  怀揣着“主权三沙、美丽三沙、幸福三沙”之梦,三沙人以豪迈气魄驾乘着崭新的“三沙1号”又一路向南、向南,涌动着献力海洋强国的雄心壮志!

  ■  海南日报记者  杜颖

  顶层明亮的驾驶室内,参加了首航仪式的部分嘉宾们和船长蔡铁军一起,凝神屏息,兴奋的眼睛盯着大海的前方,他们的心跳随着船行的提速而加速。

  寻梦

  造大船关乎发展和幸福之梦

  与时间竞速,游弋南海是“三沙1号”寻梦的旅程。

  犹如一条白蓝相间的美丽丝带,行进在茫茫大海之上的“三沙1号”划出了一道梦幻般的轨迹。

  这是一个历史性时刻,在我国自主设计建造的综合补给船上,从海南文昌清澜驶向三沙永兴岛的时间由原来15小时提速到10小时,运载 能力 翻倍,且具有抗10级风安全航行能力,具备赴南沙巡航1个月的续航能力,具备直升机起降功能。

  从1970年代末的琼沙1号,到1990年代的“琼沙2号”、迈入21世纪投建的琼沙3号,30多年过去,我们一次次提高海上装备,拓展海上航路,提升规模、速度、续航能力的追求从未止息。一声声汽笛,为蓄积强大的 力量 ,鸣响进军的号角。

  2012年三沙建市后,海上交通工具承载了包括公务往来、人员物资运送和发展旅游等多重功能,也引发人们对提升海上交通装备更迫切的呼唤。

  三沙市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从设市伊始就认真酝酿,以破解抗风能力弱、运载能力不强的矛盾为突破口,郑重提出为三沙发展和人民幸福造大船的建设构想。

  2012年12月,也是一个温暖的冬日,三沙市与渤船重工签订“三沙1号”交通补给船设计及建造合同,三沙新建的第一艘大型交通补给船在那一个早来的春天应运而生了。

  “三沙1号”驶在了开向春天的希望轨道。

  从那时起,梦想起航了!

  逐梦

  三沙用担当和付出织就梦想

  三沙人的责任担当和干事高效,决定的不仅是“三沙1号”自身行进速度的提升,也决定了“三沙1号”建造期间脉搏的跳速。渤船重工副总郭玉琢说,从启动项目到最终签订合同,原本至少要8个月时间完成的任务,实际仅用了2个月零8天,而从开工建造到交付使用,“三沙1号”用时11个月零23天。高效,创造了奇迹!

  数年企盼,一朝惊艳。其背后,饱含着三沙人追梦途中艰辛的付出:

  初始设计的方案不具备远赴南沙巡航的执法能力,把维护国家主权作为第一要务的三沙,坚持新建补给船一定要具备续航南沙能力,推翻设计,重做概算,重签合同;

  为找到好的合作方,三沙市领导3天走访4省5市,对全国前6强造船厂考察调研,简行素餐,不停不歇;

  为能早日造好船,项目组成员推进过程中经常熬夜加班,周末开会,“五加二、白加黑”的工作节奏成了常态;

  为实现造船与接船无缝对接,三沙提早面向全国招聘船员,组织培训,将“三沙1号”从1600多海里以外开回家来的,都是招聘进来的年轻人。

  ……

  “三沙1号”俨然只是新征程的一个开始。三沙市委书记、市长肖杰说,我们三沙人要以同样的担当、效率和奉献,不怕吃苦,不怕前无先例,在今后还将建造生产用船、工作用船、生态保护船,未来这些船舶速度会更快、抗风能力会更强,也更加适合三沙岛礁的生产生活。

  圆梦

  奋力担起海洋强国梦

  夜里10时30分,“三沙1号”越来越接近永兴岛,“因海而生,依海而兴”的三沙岛礁逐渐清晰起来。

  “看着前方,总感觉有一种力量在吸引着我们!”琼州学院青年教师王启菲有感而发。

  是的,一种力量,源自我们对三沙长久以来的感情。

  以“三沙1号”为载体,进一步拉近了海南岛与三沙岛礁的空间距离,人们感觉与永兴岛的距离变得那么近!更多人受之激励,愿意来到三沙,献力三沙。

  “保护建设好海洋国土,不能没有航路和精良的海上装备!”中国工程院院士吴有生动情地说,放眼中国,海洋装备发展速度之快,已在10年之内使我国造船产能由1000万载重吨/年增长到了现在7000万载重吨/年,中国已是名符其实的造船大国,三沙 努力 提升海洋装备,是献力海洋强国梦想的无愧担当。

  永兴岛星光点点,让人远远感受着新年的温暖。

  三沙人知道,那条由“三沙1号”在大海上划出的遒劲的白浪,仅仅是书写新篇的起笔。

  就像吴有生所说,陆地交通有火车更要有高铁。在南海之上,应该有越来越多的高速船舶往返于海南岛和三沙岛礁之间。

  三沙未来美好的图景,已不再是遥远的梦想!

  ……

  伴随着汽笛声,“三沙1号”一路追逐着梦想抵达彼岸。梦想点燃希望,梦想成就未来,梦想激发着海南人民,一路披荆斩棘,开拓奋进,奔向充满希望的明天!

  (本报三沙1号轮1月5日电)

  连线三沙1号

  开启全新旅程,乘客感叹——

  “这一天  我们等得太久”

  本报三沙1号轮1月5日电(记者金昌波)“无论吃、住、行,还是娱乐配套,‘三沙1号’处处体现人性化设计,带给人全新体验……”搭载着400多名乘客,“三沙1号”交通补给船正式开启首航。近10个小时的航程,“三沙1号”以设计先进、配套完善、安全舒适等优点,得到乘客们的点赞。

  今年58岁的雷乃川是来自三沙市晋卿居委会的一名老渔民,1975年至今一直在海上捕鱼。刚刚在琼海潭门老家与家人一起过新年,前几天听说“三沙1号”今天首航,自己可以乘船回岛,雷乃川兴奋得不得了。

  “在海上打鱼近40年了,从没坐过这么漂亮的船。”下午5时,记者见到雷乃川时,他正在认认真真地打量自己的住舱,这摸摸,那敲敲,不禁发出“啧啧”声。“看,每个房间都配有独立的盥洗室,还有空调、电视,真是好啊。

  据雷乃川回忆,以前西沙群岛上的军民主要依靠木帆船、木壳机船等出行,后来才出现“琼沙1号”、“琼沙2号”以及现在还在使用的“琼沙3号”,但这些船吨位不大,抗风浪能力不足,遇到冷空气或台风就要停航,“琼沙3号”就曾有3个月无法出海的纪录。“三沙真的太需要一艘像‘三沙1号’这样具备较强抗风能力的大船了,我们等待这一天已经很久了。

  “就像住酒店一样。”与雷乃川同舱的符孝良也是感触颇深,今年32岁的他是银屿居委会的一名渔民,也是岛上的卫生员,今天刚刚结束在海口的培训,准备回去上班。“以前从老家回永兴岛,经常坐的都是木质渔船,路上要走两天一夜,现在有了‘三沙1号’,只要十个小时左右,快了好几倍,真是好东西!

  落日余晖,甲板上忙着拍照的乘客渐渐多了起来,巨轮继续在深蓝的海面上劈波斩浪,蓝白相间的船身上巨大的“三沙1号”字样,无声地述说着自豪。

  走进三沙1号

  首航10小时全体验

  ■  本报记者  周元

  岸上的绿树缓缓后退,脚下的碧波层层荡开,1月5日11时20分,“三沙1号”交通补给船从容平稳地划出了首航之旅的第一道痕迹。10个小时的向南而行,让我们对这一新的希望之舟有了更深的体验和了解,也让我们对那片蔚蓝国土有了更深的亲近和期待。

  安全

  在船上跟在岸上差不多

  作为我省目前最先进、吨位最大的交通补给船,它投资2.9亿元,排水量7800吨,装配了两部功率4500千瓦的德国进口主机,设计航速19节,续航力6000海里,其总体性能和装备配置先进可靠,操舵灵活,有着良好的稳定性和海上自持力。据介绍,“三沙1号”专门设计的一对减摇鳍装置及一对抗横倾水舱,可保证船在8级风下能安全航行且船上人员有较好的舒适度。

  “今天没什么风,浪比较小。在船上跟在岸上差不多。”瞥了一眼窗外,58岁的三沙市晋卿居委会居民雷乃川笑着对记者说。这位1975年就到南海捕鱼的老渔民,最早是乘排水量30吨的渔船出海,“渔船又轻又小,在海上碰到风浪就跟一片叶子一样。风浪稍微大点,我们就不敢出海了。现在我们坐的渔船虽然有100多吨的,但它的安全性和平稳性没法和‘三沙1号’比。”雷乃川说。

  住宿

  客舱有独立卫生间

  独立卫生间、抽水马桶、淋浴、小衣柜、24小时不间断热水,“三沙1号”人性化的舒适客舱最让乘客津津乐道。

  “除了地方小一点,跟我们的宿舍条件差不多,甚至有些方面还要好一点,这里全天都有热水呢。今晚可以舒舒服服洗个澡,明天清清爽爽上永兴岛。”  三亚学院大二学生张倩说。  “像住酒店!”三沙市银屿居委会渔民符孝良对这里的客舱更是由衷赞叹。符孝良说,每次从潭门出海,他都是乘坐老乡们的渔船。渔船舱小人多,一没位置了,只能到甲板上的棚子下面,铺一卷凉席睡下。

  “床铺和甲板都是木头,硬邦邦的。你看,这里的床和枕头都是软软的,睡着很舒服。”符孝良拍了拍蓬松的枕头。

  即使是与“琼沙3号”补给船相比,“三沙1号”的住宿条件也要好很多。

  “‘琼沙3号’是公共卫生间,地方窄,洗澡很不方便。”大副向国祥是“三沙1号”的后勤大管家,他曾在“琼沙3号”工作过大半年,对于老船和新船的差别他的感受更为深刻。

  饮食

  容纳250人同时就餐

  到了饭点,一阵阵菜香从5楼自助餐厅传来。

  炒青菜、煎鱼、蒸排骨、烤鸡翅、白米饭、菜汤,种类不是很多,但荤素搭配,热腾腾地冒着诱人的香气。拿上不锈钢餐盘,寻一个空位坐下,看着窗外海天一色。

  “‘三沙1号’有两个自助餐厅,能容纳250人同时就餐。”向国祥说,就硬件而言,船上的厨房、餐厅能满足三、四百人的就餐需求。  向国祥说,“三沙1号”的航速较快,以往单程要15个小时,现在10个小时就到了。所以以后“三沙1号”采取夕发朝至,乘客吃了下午饭再登船,这样也可以减少船的管理和运行成本。

  配套

  商店健身房一应俱全

  吃完饭,随意在船上溜达溜达,又有了新发现。

  “三沙1号”共有8层,8楼主要是驾驶室、小会议室、管理级船员住舱和直升机停机坪,7楼主要是套房、会议室、会客厅、小型宴会厅。而六楼,除了客舱,还有商店、健身房、棋牌室、观影室等配套设施,让乘客的海上之旅更加丰富。

  商店里,毛巾、牙膏、牙刷等日用品和饼干、饮料、瓜子、海南特产等食品琳琅满目,问问价格,一瓶饮料4元钱,与岸上相差无几。

  健身房里,放着两架跑步机。向国祥说,目前设备还不是很多,今后还会陆续购置一些健身器材,供船员和乘客锻炼身体。

  夕阳缓缓西坠,把蔚蓝的天空和海水染得绚丽多彩。乘客们纷纷走到观光甲板,欣赏美景、拍照留念。

  晚上10时30分,沉默了一下午的手机响起了短信声音。“有信号了!我们快到了!”乘客们迫不及待地来到甲板上,前方,有影影绰绰的灯光,那便是我们此行的目的地——永兴岛。

  (本报三沙1号轮1月5日电)

  人物访谈

  “三沙1号”船长蔡铁军:

  一定要开好  这艘梦想之舟

  ■  本报记者  金昌波

  “三沙1号”交通补给船在深蓝色的海面上平稳行驶,划出一道道涟漪。

  今天,备受关注的“三沙1号”正式开启了从文昌清澜港到三沙永兴岛的首次航程。42岁的船长蔡铁军站在驾驶台上,目光坚定,一张被海风剥蚀的脸粗糙中透着健康。

  蔡铁军告诉记者,自己与“三沙1号”有缘。去年5月,蔡铁军偶然从网上看到一则关于“三沙1号”招聘船长的启事,没经多想,他报上了自己的名字。四个月后,通过层层考核的蔡铁军就接到通知,将担任“三沙1号”的船长。

  “可以说,‘三沙1号’是三沙设市后新建的首艘大型交通补给船,也是我航海生涯里开的最大的一艘船,作为一个航海人来说,这是何等的荣幸。”据蔡铁军介绍,“三沙1号”总载重量2400吨,排水量7800吨,航速达到19海里/小时,续航力6000海里,可以在8级台风下正常航行,遇到10级台风都可以保证安全,无论是设计布局,还是整体结构来说,它几乎都代表了国内的最先进水平。

  蔡铁军坦言,刚接到通知时,自己好几个晚上都高兴得睡不着觉,而兴奋之余,压力也随之而来。

  “作为一名船长,最重要的任务就是要保证船安全航行。”蔡铁军直言,担任“三沙1号”船长,不得不面临两方面的挑战。“一是由于其特殊性,‘三沙1号’在安全方面的要求比一般船只更高。二是‘三沙1号’政府公务船的性质决定了其管理方面也必须有更高要求。

  从接到任命通知到今天的首航,近四个月的时间里,蔡铁军一刻也没有闲着。“前期做了很多功课,文昌清澜港和三沙永兴岛之间不知跑了多少趟,因为必须要全面掌握两个港口的情况,还要认真做好船员选拔工作,对60名船员全部实行半军事化训练和管理……

  “所有的这一切都是为了保证安全,没法不重视。”蔡铁军心里明白,“三沙1号”入列使用后带来的重大意义,它将极大提升三沙市的海上行政管控、岛礁交通补给、综合服务保障能力,为维护国家主权和海洋权益,建设“主权三沙、美丽三沙、幸福三沙”提供强有力的装备保障。

  “由此来看,‘三沙1号’不仅仅是一艘海上交通补给的‘生命之舟’,更是一艘承载无数人希冀的‘梦想之舟’!”船出清澜,海面宽阔了许多,蔡铁军边说边拉响汽笛,一声浑厚的长鸣,在空旷的海面萦回,如一曲动人的赞歌,动人心弦,行驶中的“三沙1号”速度又加快了许多。

  (海南日报三沙1号轮1月5日电)

  照片均由者宋国强  李雪冬  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