妖言惑众撬动民众神经 海南频现网络谣言谁是推手?

28.10.2014  11:29

      原标题:海南频现网络谣言  谁是推手?

      自媒体时代,人人都是信息的发布者,但造谣传谣将受到法律制裁。

      治理网络谣言,需要网民、运营商、政府形成合力。图片均由本报记者陈元才摄

      “专修楼房漏水”的面包车抢小孩、“威马逊”致翁田镇死了400多人、恐怖分子在海口明珠广场杀人……这些真实性无从谈起的谣言,遇上了网络这个大众传播工具,犹如插上翅膀,传播越来越快,危害也越来越大。

      自媒体时代,人人都可以是信息的发布者。作为始作俑者的造谣者固然可恶,那些未经核实、盲目传播谣言的网民,不也是谣言的助推手吗?可是网络发布平台不加甄别地随意发布消息,不是更可恶吗?

      面对网络谣言,政府发布的权威信息才是最好的“网络空气清新剂”。在谣言发生时,政府部门应主动出击,第一时间公布事实真相,还要应说尽说,用真相挤压谣言的寄生空间,让谣言“见光死”。

      在这样一个网络谣言层出不穷的信息时代,为网络空间拴上法治的缰绳,我们还需多方探索、多方努力。

      壹

      网谣妖言惑众撬动民众神经

      微信时代,谣言缠上朋友圈

      最近海南各大市县大街小巷有一批安徽牌照的“专修楼房漏水”的面包车,窗户黑黑的……他们趁大人不注意,把娃拉到车里,一些是用来卖钱,一些却是拿去卖器官……不要点赞直接转发!

      近日,海南网友的微信圈内流传这样一则消息。

      “专修楼房漏水的面包车”、“小孩子”、“卖器官”……如此字眼,一下子抓住了大众的心。

      消息是真是假?省公安厅立即核查,结果证实这是一条虚假信息。类似内容的虚假信息在外地已有传播,青海西宁警方等日前已多次辟谣,但有关信息改头换面后又在海南出现。

      记者调查发现,近两年来,类似“夺眼球”的网络谣言在海南并非个案。今年,超强台风“威马逊”过后,7月19日,腾讯微博中出现一则虚假消息:翁田镇目前发现已经死了四百多人了!哎!只能默默地为死去同胞默哀……

      消息引发社会关注,警方立即介入调查揪出造谣者。原来,网民罗某于7月19日中午回到老家文昌,听村民传说“台风造成翁田镇已经死了四百多人”。随后,其又在家门口用手机拍下椰子树歪倒的照片,于当天19时来海口的路上用手机在网络上“图文并茂”发布出来。最终,文昌市公安局对其处以行政拘留10日并处500元罚款。

      省公安厅网警总队近日向海南日报记者提供的2013年至2014年7月典型的网谣案件,还包括辽宁到海口1570头牛感染了炭疽杆菌、海南省第一个H7N9病例、十多名恐怖分子在明珠广场杀人等,造谣内容触目惊心。

      类似的网谣案件,在全国也是时有发生。比如:2011年3月11日,日本东海岸发生9.0级地震,日本福岛核电站机组发生核泄漏事故,这起严重的核事故竟然在中国引起了一场令人咋舌的抢盐风波。

      而始作俑者是杭州市某数码市场的一位网名为“渔翁”的普通员工,他在QQ群上发出虚假消息:据有价值信息,日本核电站爆炸对山东海域有影响,并不断地污染,请转告周边的家人朋友储备些盐、干海带,暂一年内不要吃海产品。

      谣言跟热点,关注高传播快

      很多网民做了谣言的“搬运工”,衍生出更多谣言,引发群体性恐慌

      “近年来这些影响较大的网谣,均具有很强的蛊惑性和衍生性。”网警总队介绍,比如翁田死亡四百多人的谣言,发生在超强台风“威马逊”刚刚重创海南之后;抢盐谣言,发生在日本地震导致福岛核电站核泄漏事故之后。

      网谣与热点事件紧密结合,社会关注度非常高,在民众恐慌压力下传播速度更快。

      不仅如此,谣言在传播过程中,甚至会演变出新的谣言,具有一定的多变性、顽固性。2013年4月4日,王某发表微博谣言:“海南感染一例H7N9禽流感病毒,目前患者已生命垂危,或明天抢救无效死亡。”到了同年的4月6日、4月11日,网络上又先后出现谣言“各位同学们请注意咯……我校也是海南省第一个H7N9病例……”、“俺学校发现禽流感病例,海南第一家?”,后两则网谣分别出自三亚两个大专院校的学生之手。

      海南师范大学文学院副院长卿志军认为,新媒体近年来迅速崛起,作为自媒体,公众有了自由表达的权利,即有了更多的信息传播权。但是,人人都是传播者,一旦别有用心的传播者散布谣言,其对社会秩序的破坏力度更大,犹如“蝴蝶效应”不可低估,甚至严重威胁社会稳定。

      2010年2月,关于山西一些地区要发生地震的谣言通过短信、网络等渠道疯狂传播,山西省六地几十个县市群众凌晨走上街头“躲避地震”。公安机关事后查明造谣者只有5人,5条相似的谣言撬动了众多群众的神经,引发社会群体性恐慌,令人心有余悸。

      “一旦网谣盛行,还将影响网民对网络信息的信任度,引发社会信任危机。”卿志军说。

上一页 | 1 2 3 | 下一页 分享 网友评论 登录|注册 评论 查看本文评论>>

【管理员提示】
·在发布信息时,请您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有关法律、法规,并尊重网上道德;
·因您的言论直接或间接导致的民事或刑事法律责任由您个人承担;
·管理人员有权根据栏目需要对留言内容进行删改。

新闻中心 在线首页 投诉报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