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日报】海南大学研究生攻克珊瑚礁修复难题 为珊瑚建造新家园

14.06.2016  22:13

钱军潜向海里做研究。

 

  【 海南日报 】记者 陈蔚林
  每次去往大洲岛海洋生态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开展研究工作,海南大学海洋学院研究生钱军都要在岛上生活近一个月——头几天舞着铲子把沙土和水泥筑成珊瑚礁附着基,中间几天游泳把造好的附着基推到海里投放,后几天还得潜水从后港采来活体珊瑚“”到附着基上……他这是在干什么呢?原来,在导师李洪武的指导下,他所在团队承担了国家海洋局发起的“大洲岛整治修复及保护任务——珊瑚海草养护与修复项目”,研发的海底流沙环境珊瑚移植礁基以及移动式珊瑚繁育装置和移动式珊瑚礁基先后获得专利,即将成为实现海底“沙漠”向“绿洲”转变的得力助手。

  修复珊瑚生长环境:屡战屡败 屡败屡战

  健康生长的珊瑚礁能够形成大洋带鱼类的幼鱼生长地和种质资源地,同时为蠕虫、软体动物、海绵、棘皮动物和甲壳动物等动植物提供良好生活环境。

  但是,受到人类活动、环境污染等因素影响,自然生长的珊瑚礁已经遭受严重破坏。裸露的海底就像咧着一道道伤口,触目惊心。钱军等人所做的研究,就是将人工筑造的附着基投进海底,为珊瑚打造新的家园。

  “打造新的家园”虽然无需开疆辟土,但也令他们伤透脑筋。“2013年项目启动后,整整一年多的时间,我们都在‘屡战屡败、屡败屡战’中度过。”他告诉记者,刚开始投放的块状、瓦片状、铁丝网状、PVC管式、悬浮式等等多种附着基,效果都不太理想。

  因为,以上所说的附着基只能放置在平坦的礁底或碎石底,一旦放置在海底流沙环境的海域中就很容易被流沙掩埋。加之海南台风多发,一旦风起浪涌,自身“站不住脚”的附着基便被吹打、掩埋得无影无踪。好不容易有了些许生机,幽静的海底又恢复了死寂。

  潜向海底:近距离观察科研项目

  但他们不愿回头:“如果项目失败,就说明通过投放移动式繁育装置和礁基,修复珊瑚生长环境的‘捷径’在海南走不通。

  凭着这股不服输的劲儿,接下来的三年时间里,钱军断断续续在大洲岛上住了200多天,一门心思对附着基进行改良。他甚至考取了PADI国际潜水员证书,就为了近距离观察附着基在海底的“工作”情况。

  人们都以为,他在岛上过的是远离喧嚣、面朝大海的桃源生活。其实,每每想起记忆中的大洲岛时光,钱军都不胜唏嘘。

  因为没有住地,他和师弟用帆布在别人家的阳台上拉了顶大棚做宿舍,地上铺层塑料板再加个被单就是床。炎热的夏天里,午睡就像是躺进蒸笼,能感觉到身体的水分不断流失。

  那段时间,钱军很瘦。因为用电没有保障,他们带上岛的水果、蔬菜和鲜肉放不了几天。接下来的大半个月里,饭桌上只有那“老三样”:米饭、鸡蛋、土豆……每个黑夜,都因为手机收不到信号被拉得格外漫长。

  喜悦:大洲岛珊瑚移植成活率达到95%

  捱过一年多的磨砺,钱军终于在2014年尝到了成功的滋味——超强台风“威马逊”刚刚过境,他就心急如焚地拉着师弟潜向海底。

  令他们惊喜的是,最新投放的一批附着基巍然不动,经受住了狂风巨浪的考验!原来,这批附着基是金字塔形的,下方的支撑柱和4个支撑钩就像船锚紧紧扎在海底,既不畏台风来袭又不怕流沙陷埋。

  人们倒过头寻找它们的来处:每次上岛,钱军都会背来几袋水泥,和上沙子和石头筑造出不同形状的附着基。待这些平均150斤重的大石块干透后,他便推着绑上浮标的它们游到400米之外的海域投放。

  他那片变了形的指甲,就是在筑造附着基时砸伤的,“当时整个指甲盖都掀掉了,疼得撕心裂肺。”长时间的水下作业还对他的脑部血管造成了影响,“有时候刚刚下潜,脑袋就跟针扎一样疼。

  但比起这些,钱军更愿意与我们分享喜悦:“当前,大洲岛珊瑚移植成活率达到95%,67座附着基上的移植珊瑚长势良好。我们还通过放流浮浪幼虫,实现了移植珊瑚的有性繁殖……

  钱军下学期将公派去日本读博士。“博士毕业后,我还回海南来工作。”尽管苦累,但对这个甘肃男孩而言,海南是梦想起飞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