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研究】海南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的思考

29.01.2018  14:03

 

海南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的思考

文 | 王远玉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要动员全党全国全社会力量,坚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重点攻克深度贫困地区脱贫任务,确保到2020年我国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做到脱真贫、真脱贫。

  以十九大精神为指导,下更大力气,以更加集中的支持、更加有效的举措、更加有力的工作,扎实推进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确保全面小康社会一个不能少,共同富裕路上一个不能掉队,是我省如期打赢脱贫攻坚战一项重要而又紧迫的任务。

 

省扶贫办副巡视员王远玉在万宁调研

 

深度贫困是脱贫攻坚的坚中之坚、难中之难

 

  党的十八大以来,省委、省政府坚决贯彻落实党中央的战略部署,采取一系列前所未有的措施,推进脱贫攻坚各项工作,并取得显著成效。自2013年以来,全省农村贫困人口从75.3万人减至2016年底的28.6万,减少46.7万人,贫困发生率从13.8%下降到5.01%,下降8.79个百分点;贫困地区农村居民收入增幅高于全省平均水平,贫困群众生活水平明显提高,贫困地区面貌明显改善。但受历史、经济、社会等因素影响,一些贫困地区面貌还没有完全改变,尤其是深度贫困地区的脱贫攻坚工作面临的任务更为艰难,脱贫攻坚工作越往后难度越大,剩下的贫困群体是贫中之贫、难中之难、坚中之坚。

 

省扶贫办副巡视员王远玉在琼海入户调研危房改造

我省深度贫困地区主要特征表现

 

    我省深度贫困地区主要分布在三个片区:

一是琼中黎族苗族自治县、白沙黎族自治县、保亭黎族苗族自治县、五指山市、昌江黎族自治县、乐东黎族自治县和东方市等市县的少数民族地区和山区;

二是以儋州北岸地区为主的西部干旱地区;

三是以海口、澄迈、定安等市县部分区域为主的火山岩地区。

这些地区深度贫困特征主要表现为: 生产生活条件较差,交通、水利、能源、通信等基础设施落后,教育、医疗、文化等公共服务缺口大;流通和信息服务滞后,生产经营、生活消费等观念陈旧;有相当一部分地方的产业发展仍然停留在零耕碎种、提篮小卖状态,没有做到规模化、产业化;发展能力不强,大部分村庄没有合作经济组织和集体经济,无钱办事现象突出,一些村“两委”班子凝聚力、战斗力不强,管事、干事和带头人的能力不足;弱势人员较多,主要是残疾人、孤寡老人、长期患病者等“无业可扶、无力脱贫”的贫困人口以及部分教育文化水平低、缺乏技能、思想观念陈旧、内生动力不强、对贫困习以为常的群众。

 

省扶贫办副巡视员王远玉在琼海访谈会山镇干部

 

加大力度推进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工作

 

  界定深贫对象。 按照省委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实施意见,在省政府脱贫攻坚“十三五”规划的基础上,依据建档立卡数据,综合考虑贫困人口规模、贫困发生率、返贫率、脱贫难度和致贫原因,还有大病重病患者、重度残疾人、鳏寡老人、五保户、孤儿、特殊儿童,以及其他因突发重大灾害、意外事故等非主观因素导致贫困程度加深的贫困家庭,评估确定深度贫困县、深度贫困村和深度贫困群体,以便从多方位、多层次、多渠道进行扶持,确保他们如期脱贫。确定深度贫困对象是原有精准识别工作的深入和延伸,不是对贫困村、贫困人口的新一轮识别认定,更不能把它变成“争穷”“抢贫”以得到更多扶贫资金、项目的机遇和条件。

  加大资金投入。 省财政、扶贫等部门要多与对口部委沟通联系,争取得到更大力度的支持。地方财政要加大整合各种涉农资金投入力度,将更多资金投入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相关部门要结合职能要求,将资金项目向深度贫困地区倾斜。动员社会各界到贫困地区投资创业,开展各种扶贫济困活动。鼓励金融机构扩大贫困户小额信贷覆盖率,增加金融投入对深度贫困村的支持。利用省扶贫开发公司平台,撬动信贷资金和社会资本支持深度贫困县、村发展“共享农庄”等项目建设。引导农民对扶贫项目,投工投劳,参与扶贫开发,用自己双手、靠自身力量拔掉穷根。

    发展特色产业。 充分发挥农村专业合作社、专业大户和致富能人的辐射带动作用,帮助贫困地区农民找准适合当地发展的特色支柱产业。进一步扩大适销对路的冬季瓜菜、热带水果和热带经济作物等优势农产品生产,推进“品牌农业”,做大做强花卉、水果、竹子、桑蚕等新兴产业。利用我省无疫区优势,加大力度扶持贫困农民发展养殖业,扩大文昌鸡、东山羊、加积鸭、定安黑猪等具有地方品牌优势的畜禽和海产品生产。支持旅游扶贫、光伏扶贫、电商扶贫、生态扶贫等产业扶贫项目在深度贫困地区落地。支持公益性市场等项目建设,解决深度贫困地区农产品直供直销问题。

  抓好“五网”建设。 完善“村村通”工程,提升深度贫困村道路系统对接县际交通路网标准,确保实现自然村全面通硬化路,具备条件的行政村全面实现客运,消灭农村公路危桥。优先启动深度贫困县中小河流治理,实施小型水库加固工程和深度贫困村饮水安全工程,解决村民灌溉和喝上卫生安全饮用水问题。全面提升配网供电能力和供电质量,确保深度贫困村、贫困户用得起电、用得好电。推进互联网建设,力争深度贫困农村光纤宽带网络覆盖率和4G信号全覆盖。优先实施“气化海岛”工程,提高深度贫困地区天然气普及率。

  提升“三保障”水平。 加快推进县级医院、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标准化建设,建立健康扶贫保障机制,落实各项健康扶贫政策,对所有患重大疾病和慢性病的贫困人口进行分类救治,确保应治尽治。进一步落实农村危房改造各项政策,加快危改进度,确保危改质量。加大中央、省相关教育转移支付资金向深度贫困县、深度贫困村倾斜,对深度贫困家庭学生开辟招生绿色通道,优先招生、优先选择专业、优先推荐就业。完善农村低保制度,对无法依靠产业扶持和就业帮助脱贫的家庭实行政策性保障兜底。

  强化驻村帮扶。 市县要对第一书记和驻村工作队以及帮扶责任人制定工作目标,压实责任,加强管理,严格考核,对不称职、不胜任的要及时召回调整,对成绩突出的要表彰宣传,提拔使用。乡镇党委和政府要选派政治素质好、工作作风实、综合能力强的人员作为深度贫困群体的帮扶责任人。发挥村党支部战斗堡垒和党员模范引领作用,对本村深度贫困群体建立帮扶责任制,做到不脱贫、不脱责。在全社会广泛开展向深度贫困地区、贫困群众献爱心活动。

  激发内生动力。 帮助贫困群众树立脱贫的思想和信心,唤起其脱贫的斗志和决心,让其明白勤劳致富、脱贫光荣的道理和前景,用坚强的意志和勤劳的双手刨穷根、摘穷帽,靠自己的聪明才智创造幸福生活。开展一些喜闻乐见的文体活动,教育引导贫困群众改变陈规陋习和落后观念。督促各项教育扶贫政策的落实,确保每个贫困家庭孩子有学上。利用脱贫致富电视夜校,组织贫困群众学习种养技术和实用技能,提高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科技含量,让贫困群众在农村也能长见识、长本领。引导剩余劳动外出务工,增加收入,实现一人打工,全家脱贫。

  落实攻坚责任。 市县党委和政府承担深度贫困脱贫攻坚主体责任,党委和政府主要负责人要结合本地实际,主持制定脱贫攻坚专项计划,组织落实各项政策措施,优化配置各类资源要素,对深度贫困村、深度贫困群体扶贫项目实施、资金使用和管理、脱贫目标任务完成等工作进行督促、检查和监督。乡镇党委和政府要研究制订本乡镇深度贫困脱贫攻坚工作方案,组织开展各项工作;帮扶责任人、第一书记、驻村工作队队员要统筹督导深度贫困村“两委”实施脱贫攻坚年度计划项目,确保项目精准。H

  (作者系省扶贫工作办公室副巡视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