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沙高石老村通过整村易地扶贫搬迁和旅游开发模式迎来发展新机遇

18.05.2017  15:53

 

白沙高石老村通过整村易地扶贫搬迁和旅游开发模式迎来发展新机遇

且看老村变“”村

来源:海南日报 时间:2017-05-15

                               

5月17日,整村易地扶贫搬迁后的白沙七坊镇高石老村新貌。本报记者 苏晓杰 特约记者 王伟 摄

                                 

白沙七坊镇高石老村旧貌(拍摄于2015年4月30日)。本报记者苏晓杰 摄 

砥砺奋进的五年

脱贫攻坚在海南

开栏的话: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海南全省上下深入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以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和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特别是对海南工作的重要指示为指引,凝心聚力、砥砺奋进,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重大成就,国际旅游岛建设迈出坚实步伐,综合实力大幅提升,城乡面貌焕然一新,改革开放纵深推进,生态环境质量持续全国领先,人民生活水平大幅提高,党的建设全面加强。今天起,本报开设“砥砺奋进的五年”专栏,从脱贫攻坚、“多规合一”、12个重点产业、六类产业园区、“五网”基础设施、“美丽海南百镇千村”、城乡治理管理、“海澄文”一体化综合经济圈和“大三亚”旅游经济圈建设等方面,全方位、多角度展示海南过去五年取得的重大成就,迎接党的十九大胜利召开。

■ 记者:刘笑非  特约记者:王伟   通讯员:林呈

昨天,一条路划出了两个村的“贫富分界线”;今天,美丽乡村建设像个魔术师,把路边的老村变成了“”村,获得发展新机遇。

变样的是白沙黎族自治县七坊镇高石村委会老村。去年,七坊镇确立了围绕查苗溪的“一溪两岸”发展理念和“七坊温泉古镇”的总体建设目标,高石老村也得以启动美丽乡村建设,通过整村易地扶贫搬迁和旅游开发的模式逐渐脱贫。

  “县里整合资金,加上省里林业、住建等部门的支持,还有征地补偿,住上这新房咱们几乎没掏钱。”从老村村民马忠昌新房二楼的窗外望出去,那条3米多宽的水泥路,就是老村村民曾经跨不过去的“贫富分界线”。

一路之隔的,是高石村委会五队。上世纪90年代,马忠昌的妹妹马小娘嫁到了五队,马忠昌曾觉得,妹妹不过是换了个地方过苦日子,但后来五队的发展却大大出乎他的意料:十多年里村貌换新、房屋换新、产业换新,在老村对面“硬生生”建起了一座“新村”。

同样是土地少、收入少,五队村民跳出农田搞养殖、做生意、闯市场,纷纷致富盖起小楼。而老村村民依旧守着一亩三分地过日子,住的是陈旧的瓦房,收入靠的是甘蔗、木薯、橡胶等低效产业。而高石村一条路隔开洋房与危房的贫富差距,也成了当地的“奇景”。

眼看着妹夫一家从养猪屠宰做起,慢慢涉足建材、摩托车生意,早过上了好日子,马忠昌是看在眼里、急在心里:“儿女要上学、房子还漏着雨,出门打工放不下心,村里产业也搞不起来。

每到妹妹家串门,听着妹夫和家人聊起生意上的事,插不上嘴的老马心里总是又羡慕又后悔:“说实话,老村离镇墟不远,人来人往,只要肯干,就不怕赚不到钱,但错过了发展机遇,只能越等越着急。

近年来,白沙将美丽乡村建设与脱贫攻坚、乡村旅游结合起来,新建精品“美丽乡村”3个,不断完善美丽乡村旅游基础设施配套,不仅改变了农村“脏、乱、差”面貌,还带动乡村旅游发展,逐步形成了“美丽乡村+”的多产业融合新业态,在邦溪镇芭蕉村建成了首个村级旅游驿站,在元门乡罗帅村探索了“客栈+民宿”的乡村旅游发展新路子。在这样的背景下,高石老村迎来了发展新机遇。

去年底,白沙正式启动高石老村整村推进扶贫的建设工作,基础设施、旅游设施等美丽乡村建设规划让马忠昌把羡慕化为了发展动力。“家里4口人住着两层楼,二楼完全能做成民宿接待游客。”老马说,房前屋后的小院子,他也打算种上点农家小菜,家安了心也安了,他要想办法吃上“旅游饭”。

而在老马家门口,一条宽阔的水泥路眼看着就要连接上繁荣的镇墟,大大拉近了老村和镇墟的距离,也打通了老村的发展脉络。

村子距离七坊镇的麓湖景区本来就近,依托已经建成的麓湖度假区,老村将被打造成为深具民族特色的村落,到时候大家要接待的游客可不会少哩。”驻村干部高巨堂告诉老马,除了利用新房开设民宿,正在建设的商业街上还为村民们预留了14间铺面,是办农家乐还是开小卖部,全听村民们的意见。“就连村里的水田,都要规划建成田野公园,真是遍地生金!

几年前,高石五队因为滑鼠蛇养殖做得有声有色,吸引了省内各市县前来考察学习。如今高石老村因为整村搬迁的美丽乡村建设也引得不少人前来参观。村民都笑言,从前的“贫富分界线”现在已成接纳资源和输出经验的“致富路”。

如今再到妹妹家串门,老马的心境也起了变化,他主动跟妹夫讨教起了生意经,还打算跟村民一起到琼海等地的美丽乡村转转,准备回到村里做那个“敢吃螃蟹”的人,接下一间店面,就地脱贫致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