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溯辉煌的办学历史 凝炼积淀的大学精神

19.11.2014  12:51

 

——“校园文化建设专题研究课题组”举办校园文化建设专题研讨会   我校自其前身起,已经坎坎坷坷地走过了六十的年头。那么学校六十年来积淀的精神实质是什么?从教师与学生身上折射出来的具体的精神风貌是什么?我校校园文化的整体风貌是什么?在世界大学和中国大学大发展的背景下应如何建设自己的大学精神?这是“校园文化建设专题研究小组”在研究中所要探讨的一个重大问题。为此,11月15日,为期一天的校园文化建设专题研讨会在217会议室举行,课题组组长林日举教授主持,曹锡仁教授、孙绍先教授、李辽宁教授三位校外专家、近二十位校内专家和校园文化建设课题组全体成员参加,韦勇书记、曹瑜副书记认真聆听了研讨会并做总结发言。 研讨会分为两场举行,上午采取“头脑风暴”的形式,鼓励与会专家就前三项问题畅所欲言。会议开始,陈宇明处长和王槐源主任不约而同提到2004年我校曾被迫要求“改制”的事件,符玉梅院长、林炽贤院长和陈雄书记在随后的发言中也补充了事件细节,回忆关键节点和困难时刻师生的强烈反应,并将其作为自己归纳总结的学校积淀的人文精神实质的佐证。杨兹举院长、符玉梅院长、王家发院长和陈雄书记都谈到了自己八十年代服从毕业分配来校报到时的种种尴尬遭遇,讲述自己从未更改的初心;他们还结合自身经历描述了当年艰苦的住宿、教学、科研条件,讲述自己从未动摇的坚守。多位专家认真总结了我校在六十年的发展历史中积淀的精神实质和师生中体现的精神风貌,并列举大量事实支持自己的观点。陈宇明处长将其归纳为“自强不息的精神,艰苦奋斗的韧性,淳朴和谐的民风”;杨兹举院长归纳为“坚守,进取,奉献”;符玉梅院长归纳为“艰苦创业任劳任怨,坚韧不拔自强不息,勇于担当敢于奉献,教书育人服务社会”。各位专家谈到动情处都激动不已,符玉梅院长更是几度哽咽,杨兹举院长形容道:“这不仅仅是头脑风暴,更是一场情感风暴。” 曹瑜副书记在小结时说各位专家用故事诠释我校历史和精神,解释我校发展历程,正是由于一代代琼院人的努力才有了今天的大好局面。回顾我校办学历史的四大阶段和业已实现的跨越式发展,还有近年来申办大学科技园和旅游专业硕士点的事例,曹书记将我校的精神实质归纳为“创新超越的精神,兼容并包的精神,艰苦朴素的精神,奋发图强的精神”;将教师风貌归纳为“奉献的精神,拼搏的精神,大爱的精神,担当的精神”;将学生风貌归纳为“志存高远、脚踏实地、勤奋好学”。 在下午的研讨会中,各位与会专家从自身理解和系统思考出发,一一解答了最后一个问题,即琼州学院在当代世界大学、中国大学大发展的背景下,应如何建设自己的大学精神(包括办学理念、办学定位和发展方向)?各位专家普遍认为经过去年的系统总结和评估检验,我校目前的办学理念、办学定位和发展方向已经非常完善、成熟,现在应着力解决大学精神的凝练问题。有的专家详细阐释大学精神的概念,如林炽贤院长给“大学精神”下了定义。有的专家系统研究并归纳了我校的大学精神,如陈宇明处长认为我校现处层次和区域决定了大学精神应有的内容为“先进思想的辐射点,智力人才的传送带,技术创新的孵化器,区域发展的引领者”。有的专家提出了当前面临的任务和具体办法,如林炽贤院长认为应着力解决如何落实我校确定的办学定位和发展理念的问题;王家发院长认为“要增强文化建设的紧迫感,要注意突出办学理念定位的特色和优势,在完善学校章程的各项规章制度中维护大学精神,在教学和科研中培育大学精神,在校园文化建设中丰富大学精神”。 更多的专家就办学定位中的某一方面,如“应用型”、“国际化”等进行了深入解读,如邵显明院长认为“应用型”有三个层次,我校应落脚在培养工程型应用型人才,培养“师”;石焕玉院长认为以应用型为导向应力主学生参与到企业建设中去,教师应从事企业和社会亟待解决的实践问题的科研;陈雄书记围绕“应用型”提出了“向应用型发展时如何跨越、继承以前的师范性?”“与企业紧密结合才是应用型?”等一系列问题并尝试解答,认为师范专业是最具应用型特征的;王槐源主任认为应用型不应简单等同于技术应用型和技能应用型,大学是为了育人,培养技术和技能的同时不应忽视心灵和智慧的发展,更应培养独立思考、独立判断的能力;符玉梅院长提出“应用型”如何体现在具体建设和教学中的问题;刘厚宇教授尝试用“建立自信,从零起步”的方式给予解答;张潮院长从我校“国际化”的定位出发,提出如何培养学生国际化的视野的问题,认为应该加强人文教育。 随后,三位校外专家做了压轴发言。李辽宁教授认为在讨论大学精神时,需要对概念进行区分和分层,还需找准大学精神凝练的方法;他从各位校内专家的发言中提炼出多个元素并凝练为八个字“自强奉献  包容创新”,并详细阐释;针对未来学校建设中如何体现以上大学精神的问题,他给出了建议:第一,以行为示范彰显大学精神;第二,以制度规范维护大学精神,包括结构性战略调整;第三,以实践活动宣扬大学精神,包括各类宣讲、教育、学习;第四,以环境创建行塑大学精神,包括校园氛围和环境建设等。 孙绍先教授首先将当今高等教育“成绩很大、骂声一片”的现状归结为两个原因,即“行政化”和“同质化”的问题。他提出我校应做出“破局”的努力,并给出了美好愿景和建议:第一,办中国最好的应用型大学;第二,办中国家长最满意的大学;第三,办留学生最满意的中国大学;第四,一切为了育人。 曹锡仁教授首先分析了“应用型”的概念,认为今天研讨中使用频率最高的这个词却概念混乱。他以历时性的眼光,梳理了大学类型的演变,还原“应用型”本质,为其正名。他旁征博引,以清华大学的人才培养定位“工程师的摇篮”为例,认为它就是中国最大的应用型大学;以原子弹作为一项技术的发明不亚于其理论基础——相对论的重要程度为例,以众多尖端技术如航天、军事和医学等例证来说明应用型绝不是低层次、自卑的表达,而应该是基于对教育充分研究的不同维度的自信表达,也就是说,大家应该用新的哲学解读“应用型”。其次,他分析了大学精神,认为它是“大学的魂”,既有功能性,又有稳定性;但在总结的时候要注意与工作态度区别开来。最后,他对课题组下一步的工作提出了希望和建议,希望课题组成员不要局限于形成好的报告,而要有孙教授提出的那些大志向,并且将此次课题变成教师员工重温历史的过程,变成凝聚人心的行动。 曹瑜副书记将今天的研讨会总结为“感动的一天,忙碌的一天,收获的一天”。我们回顾了六十年来忍辱负重的发展史,求实奋进的历史和面向未来的开拓史,我们听到了李教授到位的八字总结、孙教授的三大指引理念和曹教授对“应用型”的解读,让我们厘清概念,有了明确思路。 韦勇书记阐明了该课题的重要性,鼓励大家要以更具主人翁的精神来研究,为我校“十三五”规划的顶层设计做支撑,为我校下一步的改革创新发挥作用。他认为大学的发展不仅在于专业、人才,更重要的在于大学精神。他援引数学大师丘成桐的话“一所伟大的城市一定要有一所伟大的高校来支撑”,对课题组提出殷殷期待:“一定要以独特的人文精神带入三亚,发挥重要引领作用”。 (责任编辑:林日举  实习编辑:夏立新)